再用韻
孔明本躬耕,樊遲請學稼。
力田乃有秋,暑雨敢諮夏。
聖賢每憂民,孔墨不遑暇。
因思比歲飢,可謂越俗乍。
豈惟農夫驚,亦使達官怕。
倉無矯制發,米涌在東價。
居然望豐年,譬彼求時夜。
畫壤來福星,上熟壓中下。
二麥剩割雲,五菜紛繞舍。
苗根舒薤本,黍莟拆榴罅。
龍鱗原鏤塍,燕尾水分汊。
毨獸將西成,秧馬豈虛跨。
劭農收奇勳,省斂不更駕。
豫爲鄞鄉謀,復廣它山壩。
功比昔賢倍,政隨時雨化。
願刻可齋詩,端與雅頌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孔明:諸葛亮,字孔明。
- 樊遲:孔子弟子。
- 躬耕:親自耕種田地。
- 學稼:學習種莊稼。
- 力田:努力耕種。
- 有秋:豐收,有好收成。
- 暑雨:炎夏的雨。
- 諮:嘆息。
- 聖賢: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 憂民:擔憂百姓。
- 孔墨:孔子和墨子。
- 不遑暇:沒有閒暇。
- 比歲:連年。
- 越俗:超越常規的習俗。
- 乍:突然。
- 矯制:假託帝王的命令。
- 時夜:司夜,報曉的雞。
- 畫壤:劃分土地。
- 福星:象徵能給大家帶來幸福、希望的人或事物。
- 上熟:上等的成熟。
- 二麥:大麥和小麥。
- 黍莟(hàn):黍穗。
- 榴罅(xià):石榴的裂縫。
- 龍鱗:形容土地像龍鱗一樣。
- 燕尾:形容水流分岔如同燕尾。
- 汊(chà):水流的分支。
- 毨(xiǎn)獸:毛羽更生整齊的動物。
- 西成:秋季莊稼已熟,農事告成。
- 秧馬:古代農民拔秧時所坐的器具。
- 劭農:勸農。
- 省斂:減少賦稅。
- 更駕:另駕車馬,指換一種方式或做法。
- 鄞鄉:地名。
- 可齋:鄭清之的號。
翻譯
諸葛亮原本親自耕種田地,樊遲請求學習種莊稼。努力種田纔會有豐收,炎夏的雨哪敢感嘆夏天。聖賢常常擔憂百姓,孔子和墨子都沒有閒暇。因想到連年的饑荒,可以說是超越常規習俗突然而來。不但農夫驚訝,也讓達官貴人害怕。倉庫沒有假託帝王命令就發放糧食,米價在東邊上漲。居然盼望豐收之年,就像那尋求報曉的雞。劃分土地迎來福星,上等的成熟壓過中下等。大麥小麥只剩下收割的雲,各種蔬菜紛紛環繞房屋。苗根舒展薤菜的根,黍穗分開石榴的裂縫。像龍鱗的土地原來是刻劃的田埂,像燕尾的水流分成水流的分支。毛羽更生整齊的動物即將秋收告成,秧馬哪裏是白設的。勸農獲得奇功,減少賦稅不用另換做法。預先爲鄞鄉謀劃,又再擴大別的山壩。功勞比往昔的賢人加倍,政令如同及時雨般的教化。希望刻下可齋的詩,這足以和雅頌相媲美。
賞析
這首詩圍繞農業生產和豐收展開,先提及諸葛亮和樊遲,引出對農田勞作的描述。強調了努力種田纔有收穫,以及聖賢對百姓的關懷。接着敘說饑荒情況和對豐收的盼望,描繪了土地肥沃、作物繁茂、豐收在望的景象。詩中還提到了劭農、省斂等舉措,表現了對農業的重視和積極作爲。最後讚揚功勞和政令,以及表達希望自己的詩作能有較高價值。全詩用詞豐富,生動具體地展現了農業生產的場景和意義,體現了作者對民生、農事的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