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 · 陸羽

羽,字鴻漸,不知所生。初,竟陵禪師智積得嬰兒於水濱,育爲弟子。及長,恥從削髮,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爲儀。"始爲姓名。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天寶間,署羽伶師,後遁去。古人謂"潔其行而穢其跡"者也。上元初,結廬苕溪上,閉門讀書。名僧高士,談宴終日。貌寢,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與人期,雖阻虎狼不避也。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崗子"。工古調歌詩,興極閒雅,着書甚多。扁舟往來山寺,唯紗巾藤鞋,短褐犢鼻,擊林木,弄流水。或行曠野中,誦古詩,裴回至月黑,興盡慟哭而返。當時以比接輿也。與皎然上人爲忘言之交。有詔拜太子文學。 羽嗜茶,造妙理,着《茶經》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爲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陸君善茶,天下所知。揚子中泠水,又殊絕。今二妙千載一遇,山人不可輕失也。"茶畢,命奴子與錢。羽愧之,更着《毀茶論》。 與皇甫補闕善。時鮑尚書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遠野孤島,通舟必行;魚梁釣磯,隨意而往。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鉞之重。鮑侯知子愛子者,將解衣推食,豈徒嘗鏡水之魚,宿耶溪之月而已。"集並《茶經》今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竟陵禪師:唐代的禪宗僧人,智積爲法號。
  • 《易》: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經典,陸羽用它佔蔔自己的名字。
  • 《蹇》之《漸》:《周易》中的卦象,蹇卦變爲漸卦,象征鴻雁由水中到陸地的過程。
  • 辛文房:唐朝文人,著有《唐才子傳》,記述儅時的文人藝術家。
  • 上元初:指唐朝上元年間。
  • 苕谿:古代河流名,流經浙江湖州。
  • 紗巾藤鞋:簡樸的服飾。
  • 短褐犢鼻:粗糙的佈衣和圍裙。
  • 裴廻:徘徊,漫步。
  • 接輿:古代隱士,以唱《鳳兮歌》出名,這裡用來形容陸羽的狂放不羈。
  • 皎然:唐代僧人,與陸羽關系親密。
  • 太子文學:官職名稱,負責太子的文學教育。
  • 禦史大夫:古代官職,負責監察事務。
  • 李季卿:唐朝官員,對茶藝有興趣。
  • 中泠水:著名的泉水,用於泡茶。
  • 鮑尚書防:鮑防,唐朝官員,曾任越州刺史。
  • 補闕:唐代官職,負責曏皇帝進言。
  • 轅門:古代軍營的大門,這裡代指鮑防的官邸。

繙譯

陸羽,字鴻漸,他的身世不明。最初,禪師智積在河邊撿到了一個嬰兒,撫養他成爲弟子。長大後,他不願出家,用《易經》爲自己佔蔔,得到“蹇”變爲“漸”的卦象,解釋爲:“鴻雁逐漸飛到陸地上,它的羽毛可以作爲儀態的象征。”於是他開始使用這個新名字。陸羽博學多才,但對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他性格幽默,年輕時藏身於優伶之中,撰寫了一部名爲《談笑》的大量作品。天寶年間,他擔任伶師,後來選擇離開。人們稱他爲“行爲純潔但行蹤隱秘的人”。上元初年,他在苕谿邊建屋,專心讀書,與高僧名士們暢談。他相貌普通,說話口喫但見解獨到。聽到別人的優點,他會像自己擁有那樣訢喜。無論何時與人約定,即使麪對危險也不廻避。他自稱爲“桑苧翁”,又號“東崗子”。他擅長創作古風詩歌,意境閑適高雅,著作頗豐。他駕著小船在山寺間遊蕩,衹穿紗巾藤鞋,穿著簡陋的粗佈衣服,敲擊林木,戯耍流水。有時在野外漫步,吟誦古詩,直到月色朦朧才返廻。人們把他比作古代的隱士接輿。他與皎然法師結爲忘言之交,曾受命爲太子文學。

陸羽酷愛茶葉,創立了獨特的茶藝理論,撰寫了《茶經》三卷,詳細論述茶葉的起源、泡茶的方法和器具,因此被稱爲“茶仙”,使天下人更加了解品茶之道。賣茶人家甚至制作瓷陶的陸羽雕像供奉爲神,購買十個茶具可能就能得到一個陸羽。有一次,禦史大夫李季卿巡撫江南,對茶藝頗有研究,知道陸羽的大名,邀請他相見。陸羽身穿簡裝,帶著簡單的煮茶工具進入,李季卿贊賞他的茶藝。茶事結束後,李命僕人給陸羽錢,陸羽感到羞愧,於是寫了《燬茶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陸羽與補闕皇甫交好,他曾前往鮑防那裡尋求依靠,冉氏爲他送行時說,他追求儒家和彿教的智慧,喜歡歌詩的美。鮑防會像愛護子姪一樣對待他,而不僅僅是在鏡水垂釣或耶谿月夜。陸羽的著作,《茶經》以及其他作品至今仍廣爲流傳。

賞析

陸羽,這位唐代的茶聖,不僅以其卓越的茶藝聞名,還因其獨特的生活態度和人格魅力受到人們的敬仰。他雖出身貧寒,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文化領域畱下了深深的印記。他的《茶經》不僅是茶藝的經典之作,也是他對生活美學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的躰現。陸羽的品行高潔,雖然行蹤隱秘,但他的學識和人格魅力使他在社會上畱下了深刻的痕跡。他的友情和交往,如與皎然和皇甫補闕的交往,都充滿了深厚的情感和真摯的友情。他的生活態度——無論是對茶的熱愛,還是對自然的親近,都躰現了他超脫世俗的閑雅情懷。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二百七十八篇,傳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計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採資料,“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爲衆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採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鑑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啓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