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閩于山戚武毅公祠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有幾箇,如公成就,豐功傳烈。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到於今,遺餅紀東征,民懷切。
會稽恥,終須雪。楚三戶,教秦滅。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臺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嚮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
拼音
注釋
遺餅紀東征:“民間流行之光餅,即戚繼光平倭寇時制以代餱糧者。”餱糧,於糧。
會稽恥:指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事。
楚三戶:據《史記·項羽本紀》載,范增給項梁獻計時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爲當時人心思楚。
“臺畔”句:戚繼光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和四十二年,兩次從浙江率兵增援福建,抗擊侵擾福建沿海地區的倭寇,均獲大勝,曾在閩于山慶功。
“亭邊”句:據說戚繼光的長子隨軍征戰時,因膽怯回顧,動搖軍心,戚繼光曾毅然按軍令將其斬首。當地建有思子亭。此句是讚揚戚繼光雖然父子情深,仍以國家民族利益和軍令爲重。
酹:灑酒祭奠。
蓬萊闕:意謂戚繼光的英靈,應當住在蓬萊仙闕。
序
郁達夫是一位愛國作家,一直爲祖國的前途而擔憂。當時他正在福州遊覽戚繼光祠,想到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就題詞在祠的牆壁上。明朝嘉靖年間,日本浪人勾結海盜,大肆侵擾沿海各省。戚繼光激於民族義憤,召募士卒,建立戚家軍,與倭寇展開殊死戰鬥,終於剿滅了倭寇,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從此青史留芳。
詞的首句就發出感嘆,“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自清王朝建立以來,歷經三百年,國弱民貧,每況愈下,詩人內心的悲涼與抑鬱,不自覺地溢於言表。“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偉烈”,第一句一抑之後,這幾句以高亢的調子,讚揚戚繼光的豐功偉績,襯托其偉岸高大,一掃悲涼之氣。
接下來具體闡釋其功績,“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描繪戚繼光的威武英姿和凜然正氣。英雄殺敵除寇、掃除陰霾,靖邊安民。“到於今,遺餅紀徵東,民懷切”,寫人民對戚繼光的懷念之情。傳說民間流行的光餅,就是戚繼光當年征剿倭寇時期,命人制作、並用於代替乾糧。
上片讚揚戚繼光的功績,抒發懷念之情。下片由緬懷轉而聯想到現實,“會稽恥,終當雪。”取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滅吳雪恥的故事。“楚三戶,教秦滅”,取典《史記》故事:范增曾經給項梁獻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秦王暴虐無道、天怒人怨;而項王深得民心。這裏暗喻帝國主義者倒行逆施,樹敵於全世界,必然遭到滅亡的命運。
“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作者希望戚將軍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國家消除災難,國泰民安。“臺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前一句描寫戚繼光支援兄弟部隊抗敵獲勝,痛飲勝利酒的故事;後一句指戚繼光的長子在征戰時,膽怯不前,被斬首的故事,讚揚戚繼光爲國家民族,摒棄父子私情的可貴精神。郁達夫倡導人們爲了民族大義,要同仇敵愾、協同作戰,捐棄私情。“向長空,酒淚酹千杯,蓬菜闕。”詞人面對萬里長空,遙望蓬菜仙閣,淚灑神祠,舉杯祭奠戚將軍的在天之靈,抒發自己壯懷激烈的情感。
賞析
作爲現代作家的郁達夫,在早期作品中儘管流露了一些傷感情緒,但他是一位民主主義的倔強戰士,堅定的愛國主義者。1936年,他應友人之邀去福州任福建省參議。第二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去于山明代抗倭愛國將領戚繼光祠憑弔,在牆壁上題下這首“滿江紅”詞。在詞裏,他熱烈歌頌戚繼光的抗倭事蹟和愛國精神,藉以表達自己的抗日誌向。
詞的上闋,作者用直敘筆法回顧自明代中葉以來,三百多年間,“我華夏威風久歇”,其中,隱含着對明代倭寇的侵擾和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侵掠的仇視,以及對封建統治者軟弱無能的憤恨。接着,筆鋒一轉,文氣昂揚,熱烈歌頌戚繼光抗倭愛國的業績:“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偉烈”。“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具體再現了戚繼光令倭寇膽寒,撥雲驅霧,手指“天心”,忠於朝廷,大長中國人民威風的“偉烈”形象。因爲“天心”,封建時代指君主的心意。孫愐《唐韻序》:“愧以上陳天心。”“到於今,遺餅紀徵東,民懷切”,從民俗入筆,說明戚繼光抗倭愛國精神至今還在廣大人民羣衆中流傳。
詞的下闋,以“會稽恥”類比我國東北與華北等地淪入日本帝國主義的恥辱,以“楚三戶,教秦滅”類比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在中國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日本侵略我國的“會稽”般的國恥,“終當雪”,這表現了作者對抗日戰爭必將取得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念。“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金甌,盛酒器,後引申喻指國土。《南史·朱異傳》:“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這是對戚繼光英靈的祈禱,希望他永保炎黃子孫,驅逐日寇,國土完整,金甌無缺。“臺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這是對戚繼光抗擊倭寇,勝利班師的頌揚,又是對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爲重,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的讚美。臺,指望闕臺,在福建省福清縣海口城西,是戚繼光命名的一座高臺。他在《瑞巖寺新洞記》中記述:“蓋一山極高處……,可以望神京,名之曰望闕臺。”闕,宮前望樓,指皇帝所居之地。戚繼光命名望闕臺,以表達他對國家朝廷的一片忠心。現在,在望闕臺畔舉行抗倭勝利的慶功宴,將士們酣醉石旁,戚繼光想到兒子被斬之事,內心不免陣陣悲痛。這如實的描繪,既展示了戚繼光作爲“戚家軍”的統帥嚴飭治軍的大將風度,又顯現了作爲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骨肉之情。最後,作者以滿腔崇敬之情,以淚當酒,灑向長空,奠祭戚繼光的在天英靈,並祝願他位歸蓬萊仙闕,永享人間的奉祀。
這首詞述史引典,說古喻今,深沉激越,雄渾悲壯,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抗倭將領戚繼光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堅持抗日,堅信抗日戰爭一定會取得最後勝利的熾熱的愛國情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豐功傳烈:豐功指偉大的功績;傳烈即流傳的業績、功業。烈,功績。
- 倭寇:倭(wō)寇是指14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海盜爲主,在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殺戮等活動的武裝集團。
- 遺餅紀東征:戚繼光在抗倭行軍時特製一種乾糧,後人稱爲「繼光餅」,用以紀念其東征抗倭的功績。
- 會稽恥:指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圍困於會稽山的恥辱。
- 楚三戶,教秦滅: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 ,滅掉秦國的必定還是楚國,比喻力量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 。
- 金甌無缺:**金甌(ōu)**指金屬的盆、盂之類,金甌無缺比喻國土完整。
- 臺畔班師酣醉石:戚繼光曾在臺州大勝後,在一塊石頭旁酣醉慶祝,後人稱此石爲「班師酣醉石」。
- 亭邊思子悲啼血:戚繼光曾有兒子違反軍令,戚繼光將其斬首,後人在亭邊紀念,稱此處情景爲「思子悲啼血」。
- 酹: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 蓬萊闕:蓬萊是神話傳說中的仙山;闕指宮殿。這裏代指美好的國家疆土。
翻譯
三百年來,我們華夏的威風早已漸漸消失。有幾個人能像戚武毅公你這樣成就非凡,留下衆多偉大的功績並長久流傳。抽出寶劍寒光閃過,令倭寇聞風喪膽;撥雲見日,手指天空那明月。直到如今,百姓用遺留的「繼光餅」紀念你當年的東征壯舉,對你的懷念之情深切濃厚。
越王勾踐困於會稽山那樣的恥辱,終究是要雪洗的。楚國僅存三戶人家最終也把秦國消滅。但願您的英靈,永遠保佑我們國家領土完整無缺。台州那邊有你班師後酣醉慶祝的石頭,亭邊還有因懷念您兒子而悲傷啼血的傳說。對着遼闊的長空,灑下熱淚,敬上無數杯酒,遙祭你在那如同蓬萊仙闕般浩渺的英靈。
賞析
這首詞是郁達夫憑弔戚繼光祠時所作。上闋開篇便感慨華夏威風不再,突出戚繼光豐功偉績的難能可貴。「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通過形象生動的描寫,將戚繼光的英雄氣概展現得淋漓盡致,刻畫了他英勇無敵、氣宇軒昂的形象。「遺餅紀東征,民懷切」從百姓紀念的角度,側面烘托出戚繼光深得民心。
下闋運用典故,「會稽恥,終須雪」表明要像越王勾踐那樣洗雪恥辱;「楚三戶,教秦滅」表達了哪怕力量弱小也必然會反抗外敵的決心。進而藉助「臺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從不同角度體現戚繼光的事蹟與精神,既有勝利的豪邁,也有忍痛斬子的悲壯。最後「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以深沉的祭奠之詞,抒發作者對英雄的崇敬與對國家完整的殷切期望,感情真摯而濃烈,整首詞飽含愛國情懷與對英雄的緬懷追憶,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

郁達夫
郁達夫(1895~1945),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7歲入私塾受啓蒙教育。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後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週報》等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並主編《大衆文藝》。1930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爲發起人之一,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5年在蘇門答臘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郁達夫一生著述甚富。1928年起,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其後還有《達夫自選集》、《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遊記》、《閒書》、《郁達夫詩詞抄》、《郁達夫文集》,以及《達夫所譯短篇集》等。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