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爲本;從政有經,令行爲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拼音

譯文

趙武靈王嚮北進攻中山國,大兵經房子,抵達代地,再嚮北直至數千里的大漠,嚮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國相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他説:「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麽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改穿胡服。 國人都不願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派人前去説服他:「家事聽從父母,國政服從國君,現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爲根本;處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則,要以施行政令爲重。宣傳道德要先讓百姓議論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藉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公子兩拜謝罪道:「我聽説,中原地區在聖賢之人教化下,采用禮樂儀制,是遠方國家前來遊觀,讓周邊地區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捨此不顧,去倣效外族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愼重考慮。」使者回報趙王。趙王便親自登門解釋説:「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今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憑什麽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爲恥。所以我決心改穿胡服,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國之讎。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從命,趙武靈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於是,趙武靈王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注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本文選自《資治通鑑·卷三·赧王八年》。《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上起戰國(公元前403年),下訖五代,根據大量的史料,經精心翦裁融鑄而成,內容詳於政治軍事,文字簡練,記事周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也有一定的文學價値。 趙武靈王(?—公元前295年):名雍,趙肅侯之子,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即位。爲加強邊防,於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下令「胡服騎射」。 胡服:戰國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窄袖短裝,皮鞾皮帶,頭戴羽冠。 北略:嚮北攻佔。 中山之地:中山國的土地,今河北定縣一帶。中山,古代國名。 房子:古地名,今河北臨城。 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帶。 無窮: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數千里,故稱無窮。 河:黃河。 黃華:山名,在黃河邊上。 肥義:趙國的國相。 驅世:意爲世上所有的人。 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父。 不服:不穿胡服。 制國:治理國家。 有經:有一定的原則。 令行:政令得以施行。 「明德先論於賤」句:修明德行必須先讓百姓論議明白。賤,指底層的百姓。 「而從政先信於貴」句:貫徹政令首先要使貴族信服奉行。 慕公叔之義:仰仗叔父的聲望。 稽首:叩頭至地,是古時最恭敬的一種跪拜禮。 中國:中原地區。 則效:取法倣效。 孰圖:深思熟慮。孰,同「熟」。 樓煩:古代國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負:依仗。 繫累:用繩索捆綁,指被俘。 鄗(hào):趙國城名,今河北柏鄉縣北。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選自《資治通鑑·卷三·赧王八年》,主要介紹了趙武靈王爲了國家的強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趙武靈王於重臣公子成之間的爭論展開,主要通過兩箇方面的言論表現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