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記

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歷歷可數。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執桴鼓,若寒凍不勝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隱蔽三章。松下鑿雙戶,可開闔。戶內一僧,側首傾聽;戶虛掩,如應門;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踉蹌行,若爲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僕僕前。核側出浮屠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几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艤舟處當寺陰,高阜鐘閣踞焉。叩鐘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興乃爾。山頂月晦半規,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 計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宮室器具凡九:城一,樓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閣一,爐竈一,鐘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灘石四,星、月、燈火三。而人事如傳更,報曉,侯門,夜歸,隱几,煎茶,統爲六,各殊致意,且並其愁苦、寒懼、凝思諸態,俱一一肖之。 語云:“納須彌於芥子。”殆謂是歟!
拼音

譯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墜子,長五分左右,寬四分。整個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間有一座城,城牆垛子可以清楚地數出來。城牆頂上有座樓,樓門大敞着,裏面有一個人。他像專門打更的士兵,手裏拿着鼓槌,凍得瑟瑟發抖。山腳處建有一座古老的神廟,有三棵松樹隱藏着它。松樹下面開了兩扇門,可以打開和閉合。門裏面有一個和尚,側着頭在全神貫注地聽着外面的聲音,門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門敲開。把門打開,好像在請誰進去的樣子,左右兩種揣測沒有不合適的。外面來了一個老和尚,揹着佛經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歸來的人。對面的樹林裏有一個小和尚,好像聽到慢慢的腳步聲。桃核旁邊露出七級寶塔,距離河灘有半分遠。靠近河灘繫着一條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間,有一個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樣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個小童,抱着爐在吹火,大概是燒水給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對着寺院的背面,高處的土山上有敲鐘的閣樓蹲在那裏。敲鐘的人神色飛揚,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這樣的啊。山頂月亮昏暗呈半圓形,夾雜着幾點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則是波紋漲起,顯示出大潮要來的徵兆。整個桃墜的創意取自於唐朝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 計算整個桃墜,總共有七個人:(分別是)四個和尚,一個船客,一個小童,一個士兵。房屋內器物用具共有九個:(分別是)一座城,一座樓,一座寺院,一個寶塔,一條小舟,一個閣樓,一個爐竈,鍾和鼓各一個。景緻共有七處,分別是:山、水、林木、四塊河灘石頭,星星、月亮、三盞燈火。而人的活動像是傳遞更次,報知天亮,候門等人,夜晚歸來,靠着茶几,燒製茶水,總共有六樣,各自神情態度都不相同,並且他們愁眉苦臉、畏懼嚴寒、凝聚神思各種神態,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語說:“納須彌於芥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注釋

核工記:本文描寫在一個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風景。 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代漢語中排行:伯(孟)、仲、叔、季。 桃墜:桃核做的墜子。墜,墜子,一種裝飾物。 許:左右。 廣:寬。 向背:正面和背面。 坳(āo):窪下的地方。 雉(zhì):城牆上的垛子。 歷歷:清清楚楚。 顛:頂端。 具:有。 洞敞:大開。 類:像。 司更卒:更夫。司,管理;卒,士兵。 執桴(fú)鼓:拿着鼓槌敲鼓。執,拿;桴,鼓槌;鼓,敲(動詞)。 不勝:受不了。 枕:臨、靠近。 山麓:山腳。 章:棵。 戶:門。 闔:合。 應門:應聲開門。 如:到……去,參加。 延納:邀請(人)進門。 度:揣測。 宜:可以。 衲(nà):和尚穿的衣服,這裏指代和尚。 負:揹着。 卷帙(zhì):書卷,這裏指佛經。 踉蹌(niàng qiàng):走路匆忙不穩的樣子。 佛事:給人作佛教儀式(動詞)。 對:並峙。 小陀(tuo):小和尚。 聞:聽見。 僕僕:奔走勞頓的樣子。 浮屠七級:七層寶塔。 半黍:半分長。 維:用繩栓着,系。 假寐:不脫衣服睡覺。 漸:快要。 寤(wù)然:睡醒的樣子。 擁:抱着。 噓火:吹火。 蓋:表示推測,大概。 茗:茶。 艤(yǐ)舟:停船靠岸。 當:正對。 陰:背面。 高阜(fù)鐘閣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個鐘閣蹲在那裏。阜,土山;踞,蹲。 爽爽:高明卓越清楚的樣子。 睡足徐興乃爾:睡足以後慢慢起身之狀。興,起身;乃爾,如此這般。 月晦(huì)半規:月亮昏暗呈半圓形。半規,半圓。 雜:夾雜。 候:徵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唐朝張繼《楓橋夜泊》詩句。 計:統計。 凡:總共。 招提:寺。本義是四方,僧爲四方僧,住處爲招提僧坊。 人事:人之所爲,人的活動。 隱:憑、靠。 各殊致意:情態各不相同。殊致,不同的情趣。 並:一併具有。 肖(xiào):模仿。 納:容納。 須彌:佛經裏的高山。 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 殆謂是歟: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形吧。是,此,這種情形。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飲譽古今的七絕《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描寫了姑蘇城外楓橋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現出一種寂寞的情調,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懷,而《核工記》所記桃核工藝品的微雕世界則是此詩意境的具體化、形象化,並賦予其豐富的內涵。全文運用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顯示出雕刻者技藝的精湛和雕刻藝術的精巧。 首先,桃墜形體之小與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對比,突出“奇巧”。桃墜“長五分許,橫廣四分”說明桃墜體積之小,顯示了桃墜工藝品的精巧。結尾“計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隱几,煎茶,統爲六。”衆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 “長五分許,橫廣四分”的桃墜上,這種對比充分說明了桃墜的巧奪天工。 其次,人物神態之活與情態之細形成對比,突出桃墜之“妙”。作品寫更夫“若寒凍不勝者”的神態和情態,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又如寫寒山寺“戶內一僧”則是“側首傾聽”,“松下東來一衲”又是“負卷帙踉蹌行”,而舟尾小童是“擁爐噓火”,鐘閣叩鐘者是“貌爽爽自得,睡足徐興乃爾”。以上這些描寫,既有粗線條的勾勒,又把人物最微妙的情態描述出來了。避免了枯淡,使文章顯得生動感人。人物的神態和情態在特定的環境中,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突出了桃墜之妙。 第三,意境深邃與文字淺顯形成對比,突出桃墜作品之美。桃墜“長五分許,橫廣四分”,上刻人、物、景、人事,文章描述文字雖淺顯,卻富有詩情畫意。本文中,桃墜雕刻的重心凝聚在兩處: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詩的題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門虛掩,一僧於屋內側首傾聽。他是聽松濤聲,還是聽潮漲聲?都不是。他是傾聽人的足音,在等人。這樣,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這由“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踉蹌行,若爲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僕僕前”可知。在這深夜中,“踉蹌行”、“僕僕前”正說明事情非同一般。再看另一個畫面:“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几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寫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來的樣子,點明瞭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悶落寞的情懷,以至於夜半三更,難以安眠。而殘月半彎,疏星數點,潮聲陣陣,無疑又爲行客添了幾多愁緒。這樣,文中所介紹桃墜微雕世界的兩個主要畫面,都突出了一個“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詩的意境的體現。這些描寫,用筆經濟、簡練,文字淺顯,卻包含着豐富的內容,給人以親切自然之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篇並不是古詩詞,而是一篇文言散文。以下是對其的解釋:

註釋

  • 季弟:最小的弟弟。
  • 桃墜:桃核雕刻的吊墜。
  • 五分許:五分左右。許,左右。
  • 橫廣:橫的寬度。
  • 山坳(ào):山間的平地。
  • (zhì):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這裏指城牆。
  • 城巔:城頭。
  • 層樓:多層的樓房。
  • 洞敞:大開。
  • 司更卒:更夫。
  • 桴(fú)鼓:鼓槌和鼓。
  • 山麓(lù):山腳。
  • 三章:這裏指三棵。
  • 開闔(hé):開啓與閉合。
  • (nà):僧人。
  • 卷帙(zhì):書籍。
  • 踉蹌(liàng qiàng):走路不穩的樣子。
  • 浮屠:佛塔。
  • (shǔ):古代長度單位,一分的長度爲一黍。
  • :小或矮的桌子。
  • 漸寤(wù):漸漸醒來。
  • 艤(yǐ)舟:停船靠岸。
  • 高阜(fù):高高的土山。
  • 鍾閣:鐘樓。
  • 晦(huì):昏暗。
  • 半規:半圓。
  • 招提:梵語,寺院的意思。

翻譯

我的小弟得到一枚桃核墜落,長五分左右,寬四分。整個桃核的正面和背面都是山。山坳中間有一座城,城牆一一分明可以數清。城頭有一座多層高樓,樓門大開。裏面有一個人,像是更夫,拿着鼓槌和鼓,好像因爲寒冷而受不了的樣子。靠着山腳有一座寺廟,有三棵老鬆遮蔽着。松樹下鑿了兩扇門,可以開關。門內有一僧人,側着頭在傾聽;門半掩着,像是在應門;門完全打開,像是在迎接的樣子——從左右看都很合適。松樹外面從東邊走來一個僧人,揹着書籍跌跌撞撞地走着,像是爲佛事夜間歸來。對着樹林有一個小和尚,似乎聽到腳步聲急忙跑向前。桃核側面有一座七級佛塔,距離河灘半分。靠近河灘有一隻小船。在船篷和短船舷之間,有一個客人靠着小桌子打瞌睡,形態好像漸漸要醒來的樣子。船尾有一個小童,抱着爐子吹火,應該是在爲客人煮茶喝。停船的地方在寺廟的陰影處,高高的土山上鍾閣盤踞在那裏。敲鐘的人神情爽朗自得,像是睡醒後精神飽滿才這樣。山頂上月色昏暗呈半圓狀,夾雜着幾顆稀疏的星星。下面是波紋涌起,像是潮水要來的樣子。這正符合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計算一共有七個人:僧人四個,客人一個,小童一個,更夫一個。宮室器具共有九樣:城一座,樓一座,寺院一座,佛塔一座,船一隻,鐘樓一座,爐竈一座,鍾和鼓各一件。景象共有七樣:山、水、林木、灘石四樣,星星、月亮、燈火三樣。而人物的各種狀態像是輪流更次,報曉,在侯門,夜間歸來,靠着几案,煮茶,統一爲六種不同的神情,並且各自含有愁苦、寒冷恐懼、凝神思考等各種姿態,都一一被刻畫得很像。 俗話說:「把須彌山容納在芥子中。」大概說的就是這樣啊!

賞析

這篇文章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枚桃核雕刻作品的精妙之處,通過對核上各種景物和人物的細緻刻畫,展現出了極高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城、樓、僧人、客人、小船等諸多元素依次展現,而且每個形象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生動傳神,如更夫的瑟縮之態,僧人歸來的蹣跚之姿等。文章不僅描述了靜態的物體,還表現出了動態的情景,如波濤的涌動,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的氛圍。最後以「納須彌於芥子」來形容其巧妙,高度讚揚了這枚桃核墜的精湛工藝和獨特藝術魅力。全文語言簡潔明快,富有表現力,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核雕作品的奇妙之處。

宋起鳳

宋起鳳,字來儀,號紫庭,一號覺庵,河北滄州人,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副貢生。後任樂陽縣令,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任靈丘知縣,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宋起鳳擢升廣東羅定州知州,“居官廉明寬大,惠政多端”。晚好遊,足跡遍天下。著有《稗說》四卷,又有《核工記》。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