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百年人:指長生不老的人。
門限:門檻。
序
這首詩的內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旣是對世人妄圖長生不死的強烈譏諷,也是作者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自我解嘲。全詩語言通俗易懂,生動詼諧。
王梵志的詩作在唐初流傳極廣,後來卻一直被封建正統派視爲“下裏巴人”,不能進入詩歌藝術堂奧。現存梵志詩相當大一部分從內容上説,是勸世勸善的詩體道德箴言,這類詩較少文學價値。梵志詩最有文學價値的,當推那些有意無意作出的世態人情的幽默、諷刺畫,就像這首詩。
這首詩的內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旣可以解釋爲否定長生的觀念,即對世事加以譏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實,詩人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王梵志還有一首《城外土饅頭》與此詩內容相關的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輕鬆幽默,生動詼諧。與之相比,這首詩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熱諷卻激烈了許多。“世無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長生不老。這其實是每個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許多人不願正視這一點,而是在活的時候,廣置田産或遍求僊丹,作著妄圖長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強作千年調”。據傳王羲之的後人陳僧智永善書,名重一時,求書者多至踏穿門檻,於是不得不裹以鐵葉,取其經久耐磨。詩中就用“打鐵作門限”這一故事,形象表現凡人是怎樣追求器用的堅牢,作好長遠打算的。在詩人看來這無非是作無用功,故可使“鬼見拍手笑”。説見笑於鬼,是因爲鬼是過來“人”,應該看得最爲透徹,所以纔忍俊不禁。鬼笑至於“拍手”,是梵志語言生動恢諧的表現。
宋代范成大曾把這首詩與王梵志的另一首詩《城外土饅頭》的詩意鑄爲一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个土饅頭。”(《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十分精警,《紅樓夢》中妙玉就很喜歡這兩句詩,而“鐵檻寺”、“饅頭庵”的來歷也在於此。
王梵志
唐初白話詩僧,原名梵天,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字、號、生平、家世均不詳,約唐初數十年間(隋明帝楊廣至唐高宗李治年間前后)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後家業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以說理議論爲主,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其詩語言淺近,多用村言俚語,在唐時民間流傳頗廣,人謂「不守經典,皆陳俗語,非但智士回意,實易愚夫改容,遠近傳聞,勸懲令善」。約在八、九世紀間傳入日本。對唐代詩人寒山等創作有較大影響,王維、顧況、白居易、皎然等也有風格近似的詩作。宋代還有仿作。明清以後因作品不容於正統,大部已佚,《全唐詩》未收。敦煌藏經洞發現其詩手抄本後,才又獲國內外重視。後人的輯本有1925年劉復校錄本,1935年鄭振鐸校補本。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收集敦煌本王梵志詩集以及散見的佚詩,比較完備。
► 3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