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棲霞紫雲洞記

· 林紓
棲霞凡五洞,而紫雲最勝。余以光緒己亥四月,同陳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墳下,道山徑至棲霞禪院止焉。出拜宋輔文侯墓,遂至紫雲洞。 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勢爲樓,週以繚垣,約以危欄,據欄下矚,洞然而深。石級濡滑,盤散乃可下。自下仰觀,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樓。石根下插,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瑯然作聲,如墜深穴。數步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圓明如鏡焉。蝙蝠掠人而過。不十步,輒中岩滴。 東向有小門,絕黑。僂而始人,壁苔陰滑,若被重錦。漸行漸豁,斗見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寬半畝許,壁勢自地拔起,斜出十餘丈。石角北向,壁紋絲絲像雲縷。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積綠,寂然無聲。岩頂雜樹,附根石竅。微風徐振,掩苒搖颺,爽悅心目。怪石駢列,或昇或偃,或傾或跂,或銳或博,奇詭萬態,俯仰百狀。 坐炊許,出洞。飲茶僧寮。余方閉目凝想其勝,將圖而藏之,而高嘯桐、林子忱突至。相見大讙,命侍者更導二君入洞。遂借筆而爲之記。
拼音

譯文

栖霞嶺總共有五箇洞,而紫雲洞最優美。我在光緒己亥年(公元1899年)四月,同陳吉士和他的兩個子以及他的一個弟弟,坐船到岳飛的墳墓下面,走山路到栖霞禪院停下來。去祭拜宋輔文侯(牛皋)墓,就到達紫雲洞。 紫雲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側。(紫雲洞的上面),就著石頭形勢修建了小樓,周圍用圍墻圍著,又圍著很高的欄杆。扶著欄杆往下看,紫雲洞很深。石階光滑,旋轉著走纔可以下去。從下面往上看,洞壁像天空那樣中間隆起斜著向上,直接連著石樓。石根往下插入,幽暗深遠像沒有底一般。用小石頭丢進去,發出琅琅的聲響,就像墜入很深的洞穴。幾步之外,微弱的光綫猛然射來,石縫裏露出一塊小小的天,又圓又明亮,象鏡子一樣。蝙蝠輕輕擦著人飛過。不到十步,總是碰上巖上滴下來的水滴。 東面有道小門,極黑。低頭曲背纔能進去,壁上靑苔陰濕柔滑,好像披著幾層錦繡。越走越開闊,突然看見天上的光亮。洞裏空闊得像很深廣的廳堂,有半畝多寬,洞壁拔地而起,斜出十多丈。石角向北,壁上紋理絲絲,就像天上的白雲縷縷。有泉水從穴的南壁往下流出,呈現著一派深綠色,靜靜地停畱著,沒有一點聲響。巖石頂上生長著雜樹,把根附著在石頭的孔穴。微風徐徐振蕩,輕輕地搖動,令人爽心悅目。怪石幷列,有的飛昇,有的偃臥,有的傾斜著,有的像踮起腳尖站著,有的很尖,有的很大,奇異詭祕,千姿萬態,或俯或仰,形狀多種多樣,各不相同。 坐了大約煮熟一頓飯的工夫,從洞裏出來。在僧人住的小屋裏飲茶。我這纔閉目凝神回想紫雲洞的優美景致,準備把它畫出來幷收藏著。不久,高嘯桐、林子忱突然到了,大家相見後很快樂。叫隨從的人又領著高嘯桐和林子忱二人進入洞中。於是我借筆寫了這篇記。

注釋

栖霞:栖霞嶺,在浙江省杭州市葛嶺西,一名劍門嶺,又名履泰嶺。舊時山多桃花,花開時爛漫如彩霞,因此得名。 紫雲洞:在栖霞嶺上。 岳墳: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墳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岸岳王廟右側。 禪院:寺院,佛寺。 宋輔文侯:牛皋(gāo)(公元1087年—公元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官至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寧國軍承宣使、荊湖南路馬步軍副都總管,追贈安德軍節度使。 洞居僧寮右偏: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側。寮,小屋。 “周以繚垣,約以危欄”句:周圍用圍墻圍著,又圍著很高的欄杆。 濡滑:光滑。 盤散:同“蹣跚”、“盤跚”,旋轉著行進。 穹窿:像天空那樣中間隆起而四面下垂。 幽窈莫竟:幽暗深遠像沒有底一般。 數武:幾步。 “石隙出漏天小圓明如鏡焉”句:石縫裏露出一塊小小的天,又圓又明亮,像鏡子一樣。 輒中(zhòng)巖滴:總是碰上巖上滴下來的水滴。 僂(lóu):低頭曲背。 若被(pī)重錦:好象披著幾層錦繡。 豁:開闊。 斗:同“陡”,突然,陡然。 廓若深堂:空闊得像很深廣的廳堂。 “蓄黛積綠,寂然無聲”句:呈現著一派深綠色,靜靜地停畱著,沒有一點聲響。 濧(duì):水停畱。 附根石竅:把根附著在石頭的孔穴。 掩苒搖颺:輕輕地搖動。 駢列:幷列。 或傾或跂(qì):有的傾斜著,有的像踮起腳尖站著。 或鋭或博:有的很尖,有的很大。 坐炊許:坐了大約煮熟一頓飯的工夫。 圖:畫。

紫雲洞的特點是風景很奇特。文章就抓住這一點來描寫。先從洞口寫起,“據欄下矚,洞然而深”,“自下仰視,洞壁穹窿斜上”,已給人奇特的感覺。進入洞中,則壁勢、壁紋、泉穴、雜樹、怪石,無不奇詭萬狀,爽悅心目,令作者眼目爲之一新。描寫富有特色,文筆也生動而簡潔。
林紓

林紓

古文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 林紓少孤家貧,自幼嗜書如命,五歲時在私塾旁聽,感動過私塾教師。自言「四十五以內,匪書不觀」,「雜收斷簡零篇用自磨治」,校閱古籍二千餘卷。林紓崇尚程朱理學,自言讀程朱二氏之書「篤嗜如飫粱肉」,但卻又能看清「宋儒嗜兩廡之冷肉,凝拘攣曲局其身,盡日作禮容,雖心中私念美女顏色,亦不敢少動」的虛僞。 林紓性情急躁,思想屬保守派,與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如陳獨秀、胡適等人意見相左。其實林紓並不反對白話,他還寫過白話詩,他只是反對盡廢古文。林紓稱胡適是「左右校長而出」的「秦二世」。不過胡適對林紓的成績仍有正面的評價,《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的小說。古文裡很少有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周作人指出:「他介紹外國文學,雖然用了班、馬的古文,其努力與成績絕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實說,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才知道外國有小說,引起一點對於外國文學的興味,我個人還曾經很模仿過他的譯文。」亞瑟·威利評論說:「狄更斯……所有過度的經營、過分的誇張和不自禁的饒舌,(在林譯裡)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過被簡潔的文體改變了。狄更斯由於過度繁冗所損壞的每一地方,林紓都從容地、適當地補救過來。」 琴南不諳外語,不能讀外國原著,只能「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後來他與王壽昌、魏易、王慶驥、王慶通等人合作,翻譯外國小說,曾筆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臘、日本和西班牙等國的作品。林紓譯書的速度極快,他自己曾經形容「耳受手追,聲已筆止」,當然也有不少誤譯,評價毀譽參半,林紓自己也把責任推掉:「鄙人不審西文,但能筆達,即有訛錯,均出不知」。甚至把許多極好的劇本,譯成了小說,鄭振鐸曾指出:「如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紀》、《亨利第六》、《凱撒遺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譯得變成了另外一部書了。」林紓與魏易合作完成美國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籲天錄》(公元1901年),他在書前的「例言」說:「是書開場、伏脈、接筍、結穴,處處均得古文家義法」。 林紓一生著譯甚豐,共譯小說超過213部,翻譯小說最多的是英國哈葛德的作品,其他還包括有莎士比亞、笛福、斯威夫特、蘭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爾、歐文、雨果、大仲馬、小仲馬、巴爾扎克、伊索、易卜生、托爾斯泰等名家的作品。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陳衍(石遺)戲稱他的書房是「造幣廠」。根據錢鍾書的觀察,在譯完《離恨天》(Paul et Virginie,公元 1913年)之前,林譯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後期的譯筆逐漸退步,無甚趣味。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