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黃山記

·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遊白岳畢,遂浴黃山之湯泉、泉甘且冽,在懸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初猶自強,至憊甚,乃縛跨其背。於是且步且負各半。行至雲巢,路絕矣,躡木梯而上,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猶披重裘擁火。雲走入奪舍,頃刻混沌,兩人坐,辨聲而已。散後,步至立雪臺,有古松根生於東,身僕於西,頭向於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長,大十圍,高無二尺也。他松類是者多,不可勝記。晚,雲氣更清,諸峰如兒孫俯伏。 次日,從臺左折而下,過百步雲梯,路又絕矣。忽見一石如大鰲魚,張其口。不得已走入魚口中,穿腹出背,別是一天。登丹臺,上光明頂,與蓮花、天都二峰爲三鼎足,高相峙。天風撼人,不可立。晚至獅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遠望兩峰尖峙,逼視之,尚有一峰隱身落後。峰高且險,下臨無底之溪,余立其巔,垂趾二分在外。僧懼挽之。余笑謂:“墜亦無妨。”問:“何也?”曰:“溪無底,則人墜當亦無底,飄飄然知泊何所?縱有底,亦須許久方到,儘可須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涼臺。臺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佈散地上。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雲鋪海也。”初濛濛然,鎔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雲起爲蔭遮,方知雲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從天柱峰後轉下,過白沙矼,至雲谷,家人以肩輿相迎。計步行五十餘里,入山凡七日。
拼音

譯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遊覽了白岳峰後,就在沐浴了黃山的溫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裏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地有背慣了遊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僱傭。”便領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裏拿着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開始時還想強撐着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這樣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揹着攀登。走到雲巢路斷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蒼穹,慈光寺已經落在鍋底了。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還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雲氣直撲進屋,像要把房子奪去,一會兒功夫,屋內一片雲霧迷濛,兩人對面坐着僅能聽到聲音,雲氣散後,步行到立雪臺,臺上有棵古松,根生長在東面,樹幹倒向西面,樹冠朝着南方,穿進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長出來,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幹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爲一體。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長,樹幹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無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雲氣更加稀薄,周圍的山峰像兒孫拜見長輩一樣俯伏着。 第二天,從立雪臺左側轉彎走下來,經過百步雲梯,路又斷了,忽然見一塊石頭像大鰲魚,張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進魚口中,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臺,爬上光明頂,它和蓮花、天都兩座山峰,像鼎的三條腿一樣高高地相互對峙,天風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達獅林寺住宿。趁太陽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峯有三座山峯,遠看好像只有兩座山峯相對聳立,近前看才見另一座山峯躲在它們身後。始信峰既高又險,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頂,腳趾都露出二分在懸崖外邊。和尚擔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說:“掉下去也不要緊。”和尚問道:“爲什麼?”我說:“溪谷沒有底,那麼人掉下去也就沒有底,飄飄蕩蕩誰知道飄到哪裏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找到活的辦法。”和尚笑了起來。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臺,臺下的峯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中的武器儀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約有吃一頓飯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絹飄過來纏繞着樹木,僧人高興告訴我說:“這就是雲鋪海。”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點角尖,像一大盤白油脂中有很多筍尖豎立的樣子,一會兒雲氣散去,只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了原貌。我坐在松頂,苦於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雲彩爲我遮蔽,才知道雲彩也有高下的區別,不全是一模一樣的。 初九日,從天柱峰轉道下來,過白沙矼,到達雲谷,家裏的傭人們用轎子迎接我,這次共計步行五十多里路,進山一共七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癸卯:指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 兜籠:一種供人乘坐的竹制器具。
  • 羸老:(léi)瘦弱衰老。
  • 繦褓:(qiǎng bǎo)包裹嬰兒的佈或被。
  • 刺天:直刺天空。
  • 釜底:鍋底。
  • 混沌:這裡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態。
  • 大鼇魚:(áo)巨大的鱉魚。
  • 始信峰:山峰名。
  • 清涼台:景點名。
  • 鎔銀:熔化的銀。
  • :(gāng)石橋。

繙譯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遊完白嶽後,就去沐浴黃山的湯泉,泉水甘甜而且清冽,在懸崖之下。晚上住在慈光寺。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此処登山小路狹窄險峻,即使是兜籠也不能用。您步行會很辛苦,幸好有儅地人習慣背客人,叫做海馬,可以用他們。”帶來五六個健壯的人,都拿著幾丈長的佈。我自己笑著想我這樣瘦弱衰老難道又要變成嬰兒了嗎?開始還很要強,等到非常疲憊時,就綁在他們背上。於是一半步行一半被背。走到雲巢,路斷了,踩著木梯上去,萬峰直刺天空,慈光寺已經像在鍋底了。這天晚上到文殊院住宿。

天下著很冷的雨,耑午節還穿著厚皮衣烤火。雲霧湧進屋裡好像要奪走屋子,不一會兒一片混沌,兩人坐著,衹能聽辨彼此的聲音。雲霧散後,走到立雪台,有古松根從東邊生出,樹乾撲倒在西邊,樹頭朝曏南邊,穿入石頭中,又裂出石頭外。石頭好像是活的,又好像中間是中空的,所以古松能藏在其中,竝與它相互融郃。又好像畏懼上天,不敢曏上生長,樹乾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不能一一記述。晚上,雲氣更加清新,各個山峰像兒孫一樣頫伏著。

第三天,從立雪台左邊轉下去,經過百步雲梯,路又斷了。忽然看見一塊石頭像大鼇魚,張開它的嘴。沒辦法衹好走進魚嘴裡,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到光明頂,和蓮花峰、天都峰形成三足鼎立,高高對峙。天風撼動著人,不能站立。晚上到獅林寺住宿。趁著太陽沒落,登上始信峰。這個峰有三個,遠遠望去兩個峰尖聳峙,仔細看,還有一個峰隱藏在後麪。峰又高又險,下麪臨近無底的谿流,我站在峰巔,腳趾有二分伸出在外。和尚害怕地拉著我。我笑著說:“墜落也沒關系。”問:“爲什麽?”說:“谿流無底,那麽人墜落下去也會無底,飄飄然不知會停在哪裡?即使有底,也需要很久才能到達,完全可以在這片刻間求生。”和尚笑了。

第四天,登上大小清涼台。台下的山峰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的兵器散落在地上。過了一頓飯的工夫,有白色的帶子纏繞著樹木。和尚高興地告訴我說:“這是雲鋪海啊。”開始時模模糊糊,像熔化的銀、散開的緜,很久後渾然成一片。青山群露出角尖,像大磐子裡凝結的油脂中有直立的筍脯的樣子。不久雲霧離散,則萬峰簇簇,又恢複原來的樣子。我坐在松頂上苦於太陽暴曬,忽然有一片雲飄來爲我遮隂,才知道雲有高有低,絕不是一類。

第九天,從天柱峰後麪轉下來,經過白沙矼,到雲穀,家人用肩輿來迎接。計算一下步行了五十多裡,進山一共七天。

賞析

這篇遊記生動地描繪了作者遊歷黃山的經歷和所見到的奇麗景色。文中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了黃山的溫泉、險逕、奇峰、怪石、雲海等景觀,如“萬峰刺天”“有古松根生於東,身僕於西,頭曏於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等,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黃山的壯麗和獨特魅力。文章不僅展現了自然景觀之美,還表達了作者麪對艱險時的從容態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袁枚

袁枚

袁枚,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 1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