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萬柳堂記

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爲別館以自娛,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旣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爲之。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 臨朐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爲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雲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遊者咸爲予言此地之勝。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曏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於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爲苑囿也哉!
拼音

譯文

過去的人,富貴到了極點,就往往要建造別墅來供自己享樂,竭盡建築藝術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價。等到建成,卻不能常常住在別墅中,衹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終身都沒有去過。而能够常住在裏面的人,卻又無力去建造別墅。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於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衹有庸俗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華別墅嚮家鄉那些無知的人夸耀,使他們感到震驚。 康熙朝的宰相、臨朐人馮溥,當他在朝任職時,所做過的事旣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什麽可以稱贊的,衹是他有座別墅園林在城的東南角。園的周圍有三十畝,園中沒有一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全部種的是柳樹,因而題寫園中的堂名爲“萬柳之堂”。在矮墻的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嚮深處,利用園中低窪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邊都長滿了蘆荻,雲彩和池水疏落映襯,可愛極了。 雍正初年,我剛到北京,喜歡遊玩的朋友都對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我第一次到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臺水閣;第二次到那裏,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則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象斬過一樣,沒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昇有降,大槪也和這箇萬柳堂園一樣。那麽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領悟的話,就應該不再羨慕富貴這樣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經置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正應當深憂也來不及,又怎麽能搜刮百姓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

注釋

萬柳堂: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刑部尙書馮溥的園林別墅。元朝宰相廉希憲曾在京西豐臺(一説在釣魚臺)侈建別墅“萬柳堂”,馮溥藉其名爲自己別墅之名。 富溢:極富。 別館:即別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園林館舍。 勤勞王事:爲朝廷辛勞效力。 “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句:意爲卑陋庸俗之輩想以此向家鄉的愚民百姓炫耀。 馮公:即馮溥,山東臨朐人,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公元1661年)進士,曾任吏部侍郞,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擢爲刑部尙書、文華殿大學士,頗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廣爲清廷網羅人才。《清史稿》有傳。 訾(zǐ):毁謗、非議。 榜:題名。 短墻:矮墻。 飛梁:懸空修建的橋梁。 欹(qí)臥:傾倒。欹,傾斜。 殷憂:深憂。 朘(juān):剝削。 苑囿(yòu):園林。 累:堆積。 榜:題寫。

《遊萬柳堂記》是清代文學大家劉大櫆的一篇諷世之作,文中寫萬柳堂之景不過數語,更多的篇幅,則藉萬柳堂的興衰,嘆富貴之不可恃,幷進一步指責“貴極富溢”的官僚“朘民之膏”以供其逸樂,“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文章雖然簡短,但寓意頗爲深遠,耐人尋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別館:別墅。
  • 臨朐(qú):縣名,今屬山東。
  • 訾(zǐ):詆譭。
  • 榜:題匾。
  • 兼葭(jiān jiā):蘆葦。

翻譯

從前那些地位極其顯貴、財富非常充裕的人,常常建造別墅來讓自己娛樂,極盡土木建築的精巧,並且毫不吝惜。建成後,卻不能長久居住在裏面,只是偶爾去一次罷了,有的甚至一輩子都不能去。而那些能夠長久居住在裏面的人,力量又不足以建造這樣的別墅。那些賢能的公卿大臣爲國家大事操勞,原本就沒有閒暇顧及這個;而那些平庸的人大多是想憑藉這些來在鄉里的愚人面前炫耀震撼。 臨朐的相國馮公,他在朝廷的時候沒有什麼可以詆譭的,也沒有什麼可以稱讚的。他在京城的東南角有一座園子。園子寬廣有三十畝,沒有別的雜樹,順着地勢的高低,全都種植了柳樹,並且給堂屋題匾叫「萬柳之堂」。矮牆的外面,騎馬的人可以望見裏面。小路彎曲而幽深,利用低窪的地方建成池塘,堆積泥土形成小山;池塘旁邊都是蘆葦,雲水疏落可愛。 雍正初年,我剛開始到京城,那些喜歡遊玩的人都對我說起這個地方的美景。第一次去,尚且還有一些亭臺樓榭。第二次去,那麼之前架在水上的凌空橋樑,現在歪斜地橫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那麼凡是他以前所種植的柳樹,已經被砍伐得沒有一株存在了。 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升降,大概與這座園子差不多。既然這樣,那麼士人如果有自己的心得,應該就不會向外羨慕富貴。那些身處富貴之中的人,正在深切地憂慮都來不及,又何必搜刮人民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

賞析

這篇文章借萬柳堂的興衰,感慨人世富貴的無常。先寫達官貴人營造豪華別館卻不能常居,突出其行爲的無益。接着描述臨朐相國馮公的萬柳堂從盛到衰的過程。以三次遊覽所見的不同,展現出園子的破敗。由此聯想到人世間的富貴榮耀也是轉瞬即逝,最後批判那些身處富貴卻只知享樂、搜刮民脂的人。文章行文流暢,寓意深刻,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劉大櫆

清安徽桐城人,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雍正七年副貢生。乾隆年間先後被薦應舉博學鴻詞科,報罷。晚官黟縣教諭。工文章。方苞譽爲“今之韓、歐”。友人姚範之侄姚鼐亦推重其文。世遂以方、劉、姚爲桐城派之代表。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進一步發展了崇古、擬古的理論。有《海峯文集》、《海峯詩集》。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