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無人行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眼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拼音

譯文

呵,寶劍,尖利如刺芒,我常拿在手上,愛看它放射耀眼的凜凜寒光。 呵,戰馬,身披鐵鎧甲,口銜金絡頭,多麼威武雄壯,我飛身上馬,追殺兇猛的敵寇,征討狡黠的胡羌。一往無前呵,勢不可當! 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氣爽,邊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風狂。 好男兒,爲國效忠,何懼艱難困苦,不惜戰死沙場!呵,朋友,讓我破開肝膽,掬一腔熱騰騰的血請您嘗一嘗!

注釋

胡無人行: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名,歌辭內容寫邊塞生活和征戰之事。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通稱歌行體。 芒:物體的鋒刃之處。 恆:經常,持久。 持:保持。 鐵騎:披着鐵甲的戰馬。借指精銳的騎兵。 驍虜:指兇勇的敵人。 金羈:飾金的馬籠頭。常用以借指馬,這裏借指精銳的騎兵。 討:征討、討伐。 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 胡地: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破:刨開。

《胡無人行》是南朝詩人吳均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通過描寫一個血性男兒披肝瀝膽、馳騁沙場的英姿和氣概,表達了作者以身許國、建功立業的決心和志向。詩中前兩句首先着力描繪殺敵立功的利器——寶劍;第三、四句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寫主人公持利劍、乘金羈鐵騎窮追敵寇;第五、六句寫邊塞地區早霜,氣候寒冷惡劣,襯托戰爭之嚴酷;最後兩句直言爲國不惜身死,並願意剖開肝膽,讓人品嚐,來驗證自己的忠貞不二。全詩風格豪邁,充滿剛健之氣。

賞析

這首詩的動人處,主要在於貫通全詩的那種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厲直前的氣概。 詩的開篇寫劍之尖利如芒、明亮照眼,詩人從劍起興,睹物生情,展開聯想,拓展慷慨激昂的情懷和殺敵報國的氣概。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黠羌”,寫鐵騎奔馳,窮追敵寇。“鐵騎”,披着鎧甲的戰馬;“金羈”,飾金的馬絡頭。二者互文見義,再加上手中的利劍,使鐵騎奔突,喊殺震天,窮追敵寇的激烈的戰爭場面躍然紙上。“追驍虜”、“討黠羌”,說明對手也非常厲害,反襯戰爭的激烈。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寫邊塞的氣候。八、九月間,一般是秋高氣爽之時,但邊塞地區卻早已是風霜一片,氣候嚴酷惡劣。一個“早”字暗含某種對比,啓人想象。這兩句語意略移,但實際仍是從側面來展示戰爭之嚴酷。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這兩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僅敢於披肝瀝膽,誓死爲國效忠,而且要破開肝膽,讓人嘗味,以驗自己的心志。這既是對戰爭之嚴酷作最大無畏的回答,更是對自己許身爲國的決心和勇氣作的表白,出語慷慨壯烈。 全詩語言精煉,筆力雄健,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特別是“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兩句,慷慨壯烈,把詩人渴望建功立業、誓死爲國效忠的情懷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 驍虜:勇猛的敵人。
  • 黠羌:狡黠的羌族。
  • (jī):馬籠頭。

翻譯

寶劍的劍頭銳利得如同麥芒,一直手持着讓它反射着光芒。精銳的騎兵追逐勇猛的敵人,套着金色馬籠頭的戰馬去征討狡黠的羌族。在深秋的八九月,胡地早早便有了風霜。好男兒不吝惜生命,要將這嚇破敵膽的氣勢讓你感受。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豪邁的戰爭畫面。開篇通過描寫寶劍的銳利來暗示戰士的英勇無畏。接着寫鐵騎征戰,展現出豪邁的氣勢和戰鬥的激烈。八九月胡地的風霜景象,既點明瞭環境的艱苦,又烘托出戰士們面臨艱難的堅毅。末句「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更是將男兒的豪氣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他們爲了國家和正義,不惜犧牲自我、奮勇戰鬥的精神,讀來令人振奮。整體節奏明快,充滿了陽剛之氣。

吳均

吳均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 吳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清新,多爲反映社會現實之作,深受沈約的稱讚。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爲“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 ► 1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