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

其一: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楓橋第幾橋? 其二: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拼音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是王士禛寫的詩,共兩首,詩歌句子簡練蘊藉,富於神韻,同時又富於清新的氣息。

賞析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楓橋第幾橋?”前兩句寫景,天已黑了,東塘正在落潮,詩人當時來到蘇州,夜泊楓橋,形單影隻,在一隻船上,聽外面瀟瀟雨聲。後兩句抒情,當時的寒山寺早已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飛煙滅,寒山寺的鐘聲千古出名,美麗的寒山寺鐘聲,留給人們多少甜蜜的聯想。而今天,明末的戰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爛,詩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張繼筆下的楓橋來了。作爲清初詩人,王士禎發思古之幽情,純屬人之常情。這裏面,有多少的家國之思啊!清朝與唐朝,通過楓橋鐘聲,拉在了一起,而此間,又寄予了詩人多少的感觸!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經過兵火的楓橋,經過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楓橋是寂寞的,是蕭條的,而水邊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來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時的楓橋的寂寥和孤獨,反映了歷經戰火之後的寒山寺的蕭條。詩人千里迢迢來到蘇州,與遠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樣的惆悵和無奈!十年在江南,詩人的夢想是:獨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獨自傾聽夜半的鐘聲,獨自享受唐朝張繼聽到的鐘聲——而今天,詩人來到蘇州,聽到的鐘聲,卻是如此不同,心境是這樣的狀態,不禁感慨萬千! 這兩首詩歌,既反映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又寫出了世態滄桑之後的萬千思緒。感染力較強,情感衝擊力較爲強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塘:地點。
  • 孤篷:孤舟。
  • 瀟瀟:形容風雨急驟。
  • 水驛:水路驛站。

繙譯

其一: 太陽快要落山時東塘正在退潮,孤獨的船篷停泊的地方風雨瀟瀟。 那寒山寺稀疏的鍾聲和夜裡的燈火,記得這是經過楓橋的第幾座橋呢?

其二: 楓葉凋零使水路驛站顯得空曠,與你分隔千裡惆悵難以相同。 十年前約定的江南之夢,獨自聆聽寒山寺半夜的鍾聲。

賞析

這兩首詩意境淒清,情感深沉。第一首通過日暮落潮、孤篷泊処、疏鍾夜火和楓橋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孤寂冷清的氛圍,表現出詩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思緒。第二首以楓葉蕭條、水驛空等景襯托離情,廻憶十年舊約,突出了對往昔的懷唸和如今的孤獨之感。夜晚寒山寺的鍾聲更增添了詩意的空霛與寂寞,將情感渲染得更加濃鬱。整躰充滿了對故人的思唸、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王士禛

原名王士禛,賜名士禎,字子眞,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西元一七〇四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牧齋之後主盟詩壇,與朱竹垞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説,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録》、《香祖筆記》等。 ► 3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