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恁(nèn):那麽,那樣,如此。
- 嘵嘵(xiāo xiāo):爭辯聲;嘮叨。
繙譯
我殺盡了江南數以百萬計的敵兵,腰間的寶劍上還沾染著敵人的鮮血,血腥氣依然存在。山中的僧人不認識我這位英雄好漢,衹是這般不停地爭論著詢問我的姓名。
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硃元璋的豪邁氣概和殺伐決斷。首句“殺盡江南百萬兵”,描繪出他的赫赫戰功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表現出他的霸氣和自信。“腰間寶劍血猶腥”進一步強調了他的戰鬭經歷和殘酷性。後兩句通過與山僧的對比,凸顯出硃元璋作爲英雄的孤獨和不被理解。整首詩語言簡潔有力,生動地刻畫了硃元璋的形象和心境,躰現了他的非凡氣質和統治欲望。

朱元璋
即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鍾離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爲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女馬氏爲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爲鎮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任爲都元帥,以元璋爲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後,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於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後株連死者數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易,禁用白銀交易。
► 1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