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是山東章丘一個看透世事的強盜
看我帥氣紅上衣錦色揹帶褲
我手擎長槊伸到半空中,片刀發出比太陽還耀眼的光芒!
我上山當土匪就以獐鹿爲食,下山爲強盜就吃(地主老財的)牛羊!
如果官兵到了,我想也不想提刀就迎上
假如到遼東戰場上白白送死,相比之下被官軍砍掉腦袋又算得了什麼?!
序
隋詩,作者王薄。又名“知世郎”
賞析
隋朝末年,煬帝剝削殘酷,大興土木,巡幸遊樂,徭役、兵役甚爲繁重,民不聊生,終於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業七年(611),煬帝爲徵高句麗做準備,徵發全國兵、民數百萬,“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尤其是山東、河北地區遭到的破壞更爲嚴重,加上水旱災荒,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首先在這裏拉開。這個口號用詩的形式告訴民衆——已經沒有活路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知世郎: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薄的自稱。
- 長槊(shuò):古代的一種兵器,類似長矛。
- 背襠:一種武士的服裝。
翻譯
長白山前有個自稱知世郎的人,純粹地穿着紅羅綿製作的背襠。長長的槊高聳到半天空中,輪刀閃耀着日光。上山能獵食獐子和鹿,下山可以吃牛和羊。忽然聽聞官軍來了,提着刀就向前衝去。就如同到遼東去送死,被砍頭又有什麼損傷呢。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隋末農民起義軍的形象和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反抗精神。詩中通過對知世郎及其裝備、行爲的描述,展現出他們的勇猛和不羈。他們在山中自由自在地生活,面對官軍毫不畏懼,甚至帶着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去對抗,體現出對統治者壓迫的反抗意識。語言簡潔明快,富有力量感,生動地傳達出了當時社會背景下起義軍的心態和處境。
王簿
王薄(?―622年),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北)人,隋未農民起義軍領袖。隋大業七年(611年),王薄因兵役繁重,與同郡孟讓以長白山爲據點發動農民起義,自稱“知世郎”[1] ,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農民參加起義軍。活動在齊郡、濟北郡之間,山東農民紛紛響應。[2]
大業八年(612年),起義軍擴大至數萬人,聲勢浩大,屯於泰山下。由於麻痹輕敵,爲隋齊郡通守張須陀所敗。王薄率軍北渡黃河,又被張須陀追至臨邑擊敗。王薄被迫北上與孫宣雅、赫孝德等起義軍會合,衆達十餘萬人,再次南下回到章丘城(今章丘北)。張須陀率兵兩萬增援章丘城,再次擊敗起義軍。此後,王薄率起義隊伍轉戰于山東中部地區。[2]
唐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衆投奔宇文化及,駐守聊城。竇建德攻聊城時,王薄開門引竇軍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被任命爲齊州總管。武德五年(622年)爲仇家所殺。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