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杭州進士詩敘
註釋
- 右:右邊,這裏指文章前面提到的內容。
- 章:篇章。
- 太守陳公:指當時杭州太守陳襄 。
- 士:這裏指讀書人、學子。
- 求仕:謀求官職。
- 苟:如果。
- 以其道:遵循正確的方法、途徑。
- 視時上下:看時勢的高低變化。這裏指看形勢的變化來改變自己。
- 田:通「畋」(tián),打獵。
- 虞人:掌管山澤苑囿的小官。
- 旌:用羽毛裝飾的旗幟,古代大夫出行時用來招引下屬。
- 皮冠:田獵時戴的帽子。
- 損益:增減,這裏指本質上有什麼改變。
- 熙寧:宋神宗年號。
- 錢塘:這裏指杭州。
- 貢於禮部:參加由禮部主持的科舉考試 。
- 燕:通「宴」,宴請。
- 周:周到。
- 二三子:你們這些人 。
翻譯
右邊這《登彼公堂》共四章,每章四句,是太守陳公所作的詞。 我說:讀書人謀求官職,目的在於得到官職。仕途中若宣稱沒有求官的想法,那是虛僞。如果一心求官卻不遵循正道,看時勢怎樣就改變自己的學問,說:「我只求得到官職罷了。」那麼凡是能獲取官職的事,就沒有不去做的,這樣難道可以嗎?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旌旗招呼管理園林的虞人,虞人卻不來。孔子讚賞這件事,說:「應該用皮冠召喚虞人。」那旌旗與皮冠,對於大義並沒有什麼增減,可仍不可以用錯召喚方式,何況要求學子們放棄自己所學,轉而學習不符合正道的東西呢? 熙寧五年,杭州的學子參加禮部選拔的有九人。十月乙酉這一天,在中和堂舉行宴請,陳公作了這首詩來勉勵他們,詩中說:不停流淌永不回返的,是水;不隨時間變化而改變的,是松柏。提到水又說到松柏,對於那些有所變動的,是希望他們在進取(求官的道路)時慎重緩慢。萬世不變的,是山;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的,是鴻雁。說到山又提及鴻雁,對於那些沉靜的,是希望他們適時而動。陳公對於這些學子,可以說考慮得很周到了。《詩經》說:「沒有什麼話語不應答,沒有什麼恩德不報答。」你們這些人要用什麼來報答陳公呢?
賞析
蘇軾這篇《送杭州進士詩敘》以獨特視角展開對士子求仕之道及陳公對士子勸勉的敘述與探討。開篇便鮮明提出觀點,指出士子求仕求官之心本正常,但若不擇手段即不可取。通過齊景公打獵用錯招虞人方式這一典故,闡明遵循正道的重要性。接着描述杭州士子參加科舉、陳公宴請並作詩勉勵的場景。陳公詩中通過水、松柏、山、鴻雁等意象,對士子寄寓深意,希望他們在求仕之路既沉穩堅定又把握時機,這體現陳公對士子關懷周到。蘇軾結尾引《詩經》話語,引發學子思考如何報恩,深化主旨。全文邏輯嚴謹,借古論今,情理交融,以簡潔文字傳達深刻的求仕理念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發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