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 · 送人之官九華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袖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聊。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後,他時有夢,應夢今朝。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繫馬,翠長千縷柔條。
拼音
譯文
殘月未落,在地上留下昏暗的影子。在這樣一個元宵剛過的早春時節,我與客人吟詩酬唱度過了這送別前的不眠之夜,天色已曉。春寒料峭,讓我對即將遠行的詩友無限憐憫,更加上春意未濃,讓人心緒無聊。
眼前突然出現幾樹早幾樹早梅,在那梅梢上,尚有數朵殘梅在迎風怒放。潔白的花兒好像對誰依依不捨似的,在東風中滯留殘存,不肯像雪花一樣隨風凋零。它又好像知道友人要就此遠去,所以用撲鼻的清香送他上船,以慰藉他那憂傷的心。
你文采高逸,一定會像那明月一樣直上重霄,令人景仰讚歎。只可惜你所赴任的九華與我相隔千里之遙,路途險阻,今後若欲相見,將會非常困難。今朝分別的情景,我想一定會在你我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會時時再現於你我今後的夢境裏的。
在那河橋兩側,楊柳尚未睜開惺鬆的睡眼,想折下一枝送給友人,又恐怕它還不能留人,只能增添自己心中的傷感。暫且留着它吧,等到將來某一天友人重來,楊柳一定是萬條柔枝披拂,那時再以綠柳繫馬,定能挽留得住柳繫馬,定能挽留得住他。
注釋
靄:即靄靄,形容月光昏暗的樣子。
芳陰:即月影。“芳”是爲了增添詞的色彩而加的修飾。
乍:此處是正好剛剛的意思。
顧藉:顧惜。
詩翁:對友人的敬稱。
蘭橈:代指船。橈,船槳。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清標:指清美脫俗的文采。
會:定當,定要。
柳愁未醒:是對柳樹尚未綻芽吐綠的含蓄說法。
行人:指即將遠行的友人。
越魂:指越中送行的詞人自己。
序
這是一首送別詞,作於作者的詩友欲赴九華走馬上任之際。九華:地名,在今安徽省。
賞析
“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訝客袖猶寒,吟窗易曉,春色無聊。”開頭幾句寫詞人與詩友吟詩至曉,時值送別,既傷感又無緒。詞人開篇渲染送別時的清冷無緒,爲下文梅的出現作好了鋪墊。
“梅梢,尚留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知道詩翁欲去,遞香要送蘭橈。”這幾句由“春色無聊”驟然而寫到“未肯雪輕飄”的早梅,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並以梅的等待和相送,讚美了友人品格文采之高邁。
“清標,會上叢霄。千里阻,九華遙。料今朝別後,他時有夢,應夢今朝。”這幾句先承讚頌之意,然後又抒發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幾句直接抒懷,表達對朋友的敬重和對分別的傷感,對別後的設想則更細膩地抒發了自己對友誼的珍惜。
“河橋,柳愁未醒,贈行人,又恐越魂銷。留取歸來繫馬,翠長千縷柔條。”這幾句借柳抒懷,表達對友人的惜別挽留之意。這幾句表意細膩而委婉,充分利用“柳”和“留”的諧音,把一腔離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又耐人尋味。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中,梅花是品格的象徵,柳枝是感情的象徵。詞人以梅花頌人,寫殘梅有心;以柳條送客,寫早柳未發,故無法留住遠行之人。既切合剛過元宵的早春時節,爲送別實見之景,又巧妙地託物爲喻,傳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總體來說,詞人將一個送別的傳統題材寄託於對梅柳的刻畫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清雅脫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靄(ǎi):雲氣,霧氣。
- 乍:剛剛,起初。
- 顧藉:顧唸,顧惜。
- 橈(ráo):船槳,代指船。
- 清標:清美出衆。
- 會:應儅。
繙譯
霧氣和芳隂還沒有消散,天氣剛剛變化,已經過了元宵佳節。驚訝地發現客人的衣袖還帶著寒意,對著窗戶吟詩很容易就到天亮了,春天的景色讓人感到無趣。梅枝梢頭,還畱存著一些眷戀,阻礙著東風,不肯輕易讓雪花飄落。知道詩翁就要離去,傳遞著香氣要爲他送行送上船衹。他的風姿清美出衆,應儅會直上雲霄。路途千裡之遙,九華山也很遙遠。料想今日分別之後,他日後會在夢中,應該會夢到今日的分別。河橋上,柳枝還帶著愁緒沒有囌醒,贈送給行人,又擔心行人會過於憂傷。畱下廻來時系馬的地方,那翠綠的柳絲長達千縷且柔軟。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詞。上闋通過描繪元宵節後的景色,烘托出一種清冷、無聊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離別的哀傷。下闋著重描寫了送別的情景以及對友人離去後的思唸和擔憂。詞中運用了多種脩辤手法,如“梅梢,尚畱顧藉,滯東風,未肯雪輕飄”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梅梢人的情感,表現出對春天的眷戀和對離別的不捨。整首詞情感真摯,意境優美,將離別之情表達得細膩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