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賦
昔予先君,以布衣學四方,嘗過洛陽,愛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貧不能遂。
予年將五十,與兄子瞻皆仕於朝,裒橐中之餘,將以成就先志,而獲罪於時,相繼出走。予初守臨汝,不數月而南遷。道出潁川,顧猶有後憂,乃留一子居焉,曰:“姑餬口於是。”既而自筠遷雷,自雷遷循,凡七年而歸。
潁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頃,而僦廬以居。西望故鄉,猶數千裏,勢不能返,則又曰:“姑寓於此。”居五年,築室於城之西,稍益買田,幾倍其故,曰:“可以止矣。”蓋卜居於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間,爲歸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於郟山矣!予年七十有三,異日當追蹈前約,然則潁川亦非予居也。
昔貢少翁爲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憂不得歸葬。元帝哀之,許以王命辦護其喪。譙允南年七十二終洛陽,家在巴西,遺令其子輕棺以歸。今予廢棄久矣,少翁之寵,非所敢望,而允南舊事,庶幾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餘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術之餘,此心瞭然,或未隨物淪散。然則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賦》以示知者。
吾將卜居,居於何所?西望吾鄉,山谷重阻。兄弟淪喪,顧有諸子。吾將歸居,歸與誰處?寄籍潁川,築室耕田。食粟飲水,若將終焉。念我先君,昔有遺言:父子相從,歸安老泉。閱歲四十,松竹森然。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幾百年,歸掃故阡。
我師孔公,師其致一。亦入瞿曇、老聃之室。此心皎然,與物皆寂。身則有盡,惟心不沒。所遇而安,孰匪吾宅?西從吾父,東從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處?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拼音
朗读
譯文
從前,我父親以平民的身份到四方遊學,曾經到過洛陽,喜愛那裏的山川景色,感慨讚歎,產生了在洛陽選擇一個地方築室定居的意向,只是因爲貧窮纔沒有如願。我將近五十歲的時候,與哥哥子瞻兩人同時在朝廷中任職,當時本想把積攢下來的錢集中起來買地築室,完成先人的遺志,可就在此時,兄弟兩人都得罪被貶,相繼離開京師。我開始時出守臨汝,沒幾個月又被南遷。路過潁川的時候,考慮到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大的禍患,於是就讓一個兒子留下來住在潁川,對他說:“你就姑且在這裏餬口吧。”後來,我又從筠州被遷謫到雷州,從雷州遷謫到循州,直到七年之後才遇赦北歸。潁川西邊三十里的地方,有我買下的二頃田,於是就租賃房子在這裏住下了。向西遙望故鄉,還有好幾千裏遠,而當時的形勢又不能回去,於是就在心裏對自己說:“暫且就住在這裏吧。”過了五年,在潁川城西邊自己蓋了房子,又買下一些田,總數差不多比原先增加一倍,這時纔對自己說:“可以在這裏定居了。”實際上,在這裏定居,並不是我的本意。早先,我父親經過觀察,把彭州、眉州之間的地方定爲安葬之地,並且指着它的西北方位說:“這裏將來就是你們兄弟兩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子瞻已經去世,埋葬在郟城縣的嵩陽峨眉山;我也已經七十三歲,以後我還要追踐前約,實現父親曾經說過的話。既然如此,那麼,潁川也就不是我永久定居的地方了。從前,西漢的貢少翁任御史大夫,已經八十一歲,老家在琅琊,只有一個十二歲的兒子,自己憂慮死後恐怕不能歸葬故鄉。漢元帝哀憐他。特地准許,等他死後,皇帝下令護持他的靈柩歸葬。三國時的譙允南,七十二歲時死在洛陽,老家在巴西郡,臨終前就告訴他的兒子,預先做一口輕便的棺材.以便死後把他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現在,我已經退出官場、賦閒家居很久了,不敢奢望能有少翁那樣的榮寵,但像譙允南那種死後歸葬的事或許還可以實現。不過,我平素就喜愛道家的思想,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衰老死亡自然是不能避免的,但我幾十年學道的結果,對一切都已看得清清楚楚.即使死了以後,這顆心也決不會隨着屍體的腐朽而埋沒散失,它將永遠繫念着我的家鄉。既然如此,那麼,定居的地方,碰到哪裏就算哪裏,什麼地方也都無所謂了。所以,我寫作了這篇《卜居賦》,讓瞭解我的人來閱讀。
我將要選擇地點定居下來,究竟該住在哪裏呢?向西遙望我的家鄉,但見山巒重迭。艱難險阻。兄弟二人雖已沉淪埋沒,環視左右,還有好多後代。我想回到老家居住,但回去後和誰住在一起呢?只好寄住在潁川,在這裏蓋起房,耕田種糧,自食其力。每天起來吃着這裏的小米,喝着這裏的水,就好像要老死在這裏了。回想我死去的父親,曹經有過遺言:父子要在一起,都回歸老翁泉旁。四十年過去了,父親墳地裏植下的松樹、竹子都已繁茂地生長起來。孩子們送我回歸故鄉,摸着天空和星辰,行進在山高入雲的蜀道上。你們不忘我。我也決不會忘記祖先。或許我死了之後,你們能回故鄉祭掃祖先的墳墓。我以孔夫子爲師,效法他始終如一,不改其志。也兼學釋氏、道家,吸取他們合理的東西。我的心非常明亮,與我的軀體都顯得異常沉靜。我的軀體自然有完結的時候,但我的心卻永遠也不會淪沒。碰到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安居下來,哪裏不可以是我的住宅呢?我向西追隨我的父親,向東則依從我的兒子。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哪裏有什麼永久居住的地方呢?老子曾經說過:只因爲不居住,所以纔不存在去與不去的問題。
注釋
先君:指作者之父蘇洵,詳見本書《蘇洵文》序言。
以布衣學四方:據作者《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公生十年(1046),而先君宦學(學爲官、學六藝)四方。”
裒(póu):聚集。橐:一種無底的口袋,用時以繩紮緊。
“獲罪”四句:紹聖元年(1094),蘇軾貶知黃州,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蘇轍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再責知袁州。
潁川:郡名。即今河南許昌。
“自筠”三句:從紹聖元年(1094)起,蘇轍由門下侍郎貶知汝州,改知袁州,筠州居住;紹聖四年(1097),再貶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移循州(廣東龍川縣)安置。直至元符三年,哲宗崩,徽宗立,蘇轍得量移永州、嶽州,被授大中大夫,提舉鳳翔府上清宮,外州軍任便居住。
僦廬以居:租賃卞姓的府第東齋棲身,後傾囊買下,逐年修葺。
彭眉:四川彭山縣、眉山縣。
歸全之宅:指葬身的墳地。
庚壬:指代左右。
郟山:山名,在今河南郟縣境內。
貢少翁:貢禹,字少翁,漢琅琊人。以明經絜行徵爲博士、涼州刺史。復舉賢良,爲河南令。後去官。元帝時徵爲諫議大夫,遷光祿大夫。年81乞歸,有“自痛去家三千里,凡有一子,年十二,非有在家爲臣縣棺槨者也。誠恐一旦蹎僕氣竭,不復自還”。(《漢書·貢禹傳》)帝慰留。稱其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許“以王命辦護,雖百子何以加?”(同上)後宮至御史大夫卒。
譙允南:譙周,字允南,蜀漢西充國人。後宮時官至光祿大夫。主降魏,魏封以陽城亭侯。入晉,累徵不起。自陳無功,請還爵土。“遣令其子輕棺以歸”。事見《三國志·蜀志》本傳注引《晉陽秋》。
淪散:散落,沉沒。
寄籍:久離原籍而用旅居地的籍貫。
老泉:即眉山老翁井,蘇轍父母塋地所在。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云:“歸心天若許,定卜老泉室。淒涼百年後,事付何人筆。”
歷井捫天:指歸葬蜀中之路的高險。井,星宿名,爲蜀分野。
瞿曇:佛祖釋迦牟尼姓的梵語音譯。後爲佛之代稱。蘇轍《還潁川詩》:“平生事瞿曇,心外知皆假。”老聃:即老子,楚苦縣人。曾爲周藏書室史官。相傳著《老子》,爲道家學說創始人。入室:相對升堂而言,喻學問技藝以臻精緻。《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疏:“言子路之學識深淺。譬如自外入內,得其門者,入室爲深,顏淵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
“夫惟”二句:《老子》第二章有“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謂萬物成於自然,聖人不居功自是,而衆人卻因此而歸功於他。蘇轍引此句,說明因爲無法回故居,所以寓此而不去。
賞析
這篇小賦,爲蘇轍晚年之作。賦前有一小引。引,文體名。徐師曾說:“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爲短簡,蓋序之濫觴也”(《文體明辨》)。此引,主要說明自己擇潁川(今河南許昌市東)而居的經過和原因,委姨曲致地表達出思歸不得,隨遇而安的閒適心境。
蘇轍雖才智卓犖,文名遐邇。但其一生命運乖戾,仕途偃蹇。因論事忠直,敢於直諫,故屢遭貶遷。轍十九歲進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與其兄軾同應制舉,因其在御製對策中直言抨擊仁宗皇帝,在朝中引起激烈爭論。不得已以“奏乞留京養親”未就仕職。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熙寧元年返京,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後又因上書神宗,言辭激切地指斥新法,出任陳州、齊州。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被詔回改著作佐郎,籤書南京判官。後又以其兄軾因詩“謗訕朝廷”罪,上書營救,貶謫筠州。元豐八年(1085)舊黨當政,轍雖又被召回京都供職,但不久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轍因上疏,反對新政,又被外放,出任地方官。後一貶再貶,由汝州再貶袁州,道出潁川時,留長子蘇遲、次子蘇適寓居潁川,僅攜幼子蘇遜同行。蘇轍詩云:“老謫訌南岸,萬里修燕嘗。三子留二子,嵩少道路長”(《次遲韻》)。元符三年(1100)蘇轍便辭官,隱居潁川,過田園隱逸生活,終日默坐參禪,讀書著述,“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宋史·蘇轍傳》)。蘇轍從十九歲涉足仕途,六十二歲離開官場,歷經了宦海浮沉的生涯,親睹了朝臣的機詐權變,目擊朝政的黑暗腐敗,體味了人世間的甘辛炎涼。歲暮之年,又一再遭貶,故晚年變得沉鬱寡歡,對世事冷漠泰然,而傾心於坐禪拜佛。從這首小賦及其引文裏,可以清楚瞭解蘇轍暮年時的生活和心境。
這篇短賦,僅一百六十三字。但文短旨深,言簡意豐。作者通過傾訴自己寓居異地思鄉戀歸的心情,抒發入世與出世,留與歸的思想矛盾。賦的首段,先寫擇居潁川與思歸眉山的複雜心情,故鄉“山谷重阻”,其兄軾葬於河南臨汝,諸子在潁川,有廬有田,爲生活計,只好寄居在此,但仍希冀死後,能將其運回故里。此段雖託寄死後之意,但筆調卻十分輕快,毫無傷感悲哀之情,接着寫自已思想的發展變化,“我師孔公,師其致一。”孔公,即孔子。此句意謂我自始至終都是以孔子爲師的。孔子一生熱心救世,作者以孔子爲師,即畜明自己早年有救世濟物之志,至老而不衰。但社會的黑暗,朝廷的腐敗無能。仕途的坎坷遭逢,使得他心灰意冷。既然世不可救,志不能伸,只有超脫污濁的塵俗,拜佛求道,寂然而終。從文章的表面看,作者的心境是淡泊的,坦蕩的。但若將“我師孔公,師其致一”與“亦入瞿縣,老聃之室,此心皎然”聯繫起來,就可以知道作者心情的矛盾複雜和積憤之深。最後以老子之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結束全文。老子原文是。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碓弗居,是以不去。”
原意爲讚揚聖人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們就歸功於他。蘇轍引用此句,意在說明自己不是不想回歸故鄉,只是無法返回。這只是其表層之意。深層意思則爲:我本想爲國家幹一番事業,但因時不我與,只有“志於山林”。末尾語意雙關,含蓄蘊藉,寓意深沉,耐人回味,具有無盡的情韻。
這篇小賦,夷曠蕭散,滓蓄淵涵。雖述卜地而居之事,但卻寄意深遠。作者借寓居他鄉,死葬故土之意,抒發個人仕途的升沉俯仰,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懣。文筆平和紆徐,明白曉暢,充分體現了蘇轍汪洋淡泊的風格。全賦運用四言句式,因而具有整齊勻稱之美。該賦雖以排憂抒憤爲旨,但因其音韻和諧,聲調高亢,通篇情意激盪,充滿了生氣與活力,一掃漢魏小賦那種哀怨悲傷之情調,爲抒情言志小賦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增添了新的表現手法。就這一點來看,《卜居賦》實堪稱宋代抒情小賦中的佳品。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 《 次韻子瞻題孫莘老墨妙亭 》 —— [ 宋 ] 蘇轍
- 《 和毛國鎮白雲莊五詠掬泉軒 》 —— [ 宋 ] 蘇轍
- 《 送呂由庚推官得替還洛中二首 》 —— [ 宋 ] 蘇轍
- 《 筠州聖祖殿詩 》 —— [ 宋 ] 蘇轍
- 《 初聞得校書郎示同官三絕 》 —— [ 宋 ] 蘇轍
- 《 熙寧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嵩少之間至許昌共得大小詩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 》 —— [ 宋 ] 蘇轍
- 《 喜王鞏承事北歸 》 —— [ 宋 ] 蘇轍
- 《 林筍復生 》 —— [ 宋 ] 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