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 蘇轍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爲園囿,文章爲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爲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是時,轍亦遷海康,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於東坡。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後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並錄之,以遺後之君子。子爲我志之。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爲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自量爲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 嗟夫!淵明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餘年,爲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於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託於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後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區區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常稱轍詩有古人之風,自以爲不若也。然自其斥居東坡,其學日進,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杜子美、李太白爲有餘,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常出其後,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
拼音

譯文

東坡先生被貶謫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羅浮山下,只和幼子蘇過挑着東西過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頭,心中沒有那種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只是把史地著作當作園囿來遊覽,把文章當作音樂來欣賞,到了這時也全都停下來了,只是喜歡寫詩。他寫的詩精深華妙,並未顯出老年人那種衰弱疲憊的精神狀態。 這時,我也被貶謫到海康,子瞻來信對我說道:“自古以來,已經有詩人寫過模擬古人的作品,卻沒有人追和古人的詩。追和古人的詩,便從我東坡開始。在詩人中沒有誰是我非常喜愛的,我唯獨喜愛陶淵明的詩。陶淵明作詩不多,但他的詩看上去樸質而實際上華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實際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劉禎、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衆位詩人,都趕不上他。我前後和淵明的詩共一百幾十首,至於那些得意之作,自認爲在淵明面前並不覺得很慚愧。現在我要把它們編成集子並且抄錄下來,爲的是把它們送給後世的君子,你爲我把這些記下來。但是我對於淵明,哪裏只是喜愛他的詩呢?如對於他的爲人,我確實是很有感觸的。淵明臨死前寫信給陶儼等人說:‘我年輕時生活窮苦,常常因爲家裏貧窮東奔西跑。我性子剛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觸,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幹下去,一定會給你們留下禍患。於是盡力辭去世事,使你們很小就過着挨餓受凍的生活。’淵明這些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我現在真的有了他這種毛病,由於自己沒有早早知道這種毛病,做了半輩子官,卻招來了世間的災禍。這就是我十分佩服淵明、想在晚年學得他一點長處的原因。” 唉!陶淵明不肯爲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齊去拜見鄉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監的官吏置於屈辱、困頓的地位,最後還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難之中,纔想起在晚年從淵明身上求得寄託,哪裏有人肯相信呢?雖然是這樣,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職或升或降的原因還是可以考究出來的。後世君子,一定會從中總結出一些立身處世的教訓來。 我年輕時沒有老師,子瞻成年以後,學問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學習。子瞻曾經稱讚我的詩具有古人的風格,我自己認爲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從被貶謫到黃州住在東坡之後,他的學問日益長進,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詩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來,是要超過他們的,於是就和陶淵明相比。我雖然隨着他奔馳不已,總是落在他的後面。對於他追和陶淵明的詩,我跟着寫了的和詩,也不過是他的一部分罷了。。

注釋

儋耳:儋州古稱“儋耳”,又名“儋縣”,唐高祖武德五年改郡爲州,將“儋耳郡”改爲“儋州”。 羅浮:即惠州。羅浮山,在今廣東省東江北岸,在惠州境內。 過:即蘇過,是蘇軾的第三子。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啖荼芋:啖:就是吃的意思。荼芋:即芋艿,因爲味道苦澀,所以如此稱呼。 衰憊:形容衰弱疲憊。 海康:漢元鼎六年(前111)置徐聞縣於此。 “質而”二句:表面上質樸,實質上則是綺麗;表面上瘦勁,實際上豐腴。 曹、劉、鮑、謝、李、杜:是指曹植、劉楨、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詩人。 “淵明臨終”二句:見於陶淵明的《與子儼書》,儼、俟等都是陶淵明的孩子。 黽勉:指努力。 “淵明”一句:《晉書·陶淵明傳》中記載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的時候,會郡的一個官員到來,那個官員要求陶淵明束帶見他。陶淵明感嘆道,我難道會爲了一點點的俸祿向這個傢伙折腰嗎?於是,陶淵明辭官不做。 悛:悔改之意。 “孔子”一句:出自《論語·述而》。大意是:傳述而不創作,篤信古代的文化私下裏自比殷代的老彭。 “自以”一句:出自蘇軾的《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爲不知。” 沛然:盛大的樣子。 馳驟:指馬飛快地奔跑。這裏比喻用力地追。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的作品。是作者爲其兄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專門創作的序言。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蘇軾給蘇轍信的原文,讓其自己來說明自己,更加有說服力。

賞析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寫於1097(宋哲宗紹聖四年)十二月,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六十歲。蘇軾早年喜歡杜甫的詩,晚年喜歡陶淵明的詩,這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變化。1092年(元祐七年),蘇軾在揚州作《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就是其弟蘇轍爲蘇軾《和陶集》所作的序言。與一般的序言寫作者人品、文章的風格以及成書等問題不一樣,蘇轍的這篇序言,只是寫了蘇軾晚年雖然淒涼但是沒有那種衰颯之氣,對蘇軾作該文的出處進行了簡單的評論。對蘇軾的那種“精深華妙”的詩風進行了概括。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蘇軾給蘇轍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想說明:陶淵明詩歌的風格是“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淵明自己說,“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蘇軾也認爲:“半生出仕,以犯世患。”蘇軾實際上借和陶淵明的詩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蘇轍直接引用蘇軾的書信來表明蘇軾的態度,讓蘇軾自己來說明自己,更加有說服力。 用作者本人的話介紹他創作的動機和體會,這是作書序的一種方法。這樣作的好處是容易把問題說得深切具體,有利於縮短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