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晦堂記

凡民有血氣之性,則翹然而思有以上人。惡卑而就高,惡貧而覬富,惡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恆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終身幽默,黯然退藏。彼豈與人異性?誠見乎其大,而知眾人所爭者之不足深較也。 蓋《論語》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曾不得與首陽餓莩挈論短長矣。余嘗即其説推之,自秦漢以來,迄於今日,達官貴人,何可勝數?當其高據勢要,雍容進止,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也。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自以爲材智加人萬萬。及夫身沒觀之,彼與當日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亦無以甚異也。然則今日之處高位而獲浮名者,自謂辭晦而居顯,泰然自處於高明。曾不知其與眼前之廝役賤卒,污行賈竪之營營者行將同歸於澌盡,而毫毛無以少異。豈不哀哉! 吾友劉君孟容,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旣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爲之記。 昔周之末世,莊生閔天下之士湛於勢利,汩於毁譽,故爲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稱董梧、宜僚、壺子之倫,三致意焉。而揚雄亦稱:「炎炎者滅,隆隆者絶。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於中,而外無所求。飢凍不足於事畜而無怨;舉世不見知而無悶。自以爲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於烜赫之途,一旦事盡意索,求如尋常窮約之人而不可得,烏睹可謂焜耀者哉?予爲備陳所以,蓋堅孟容之志;後之君子,亦觀省焉。
拼音

譯文

平凡的人衹要還有血氣的本性,就會意氣飽滿地想要有所作爲超過他人。厭惡身份低微就會想昇高,厭惡貧困就會希望富裕,厭惡默默無聞就會想赫赫有名。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爲人清廉的人,(他們)大都一生深靜不顯,暗暗地隱藏自己。難道他們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嗎?(君子們)确實是見到了那重大的,幷且知道一般人所爭的是不値得過多計較的。 《論語》記載齊景公(雖然)有四千匹駿馬,還是不能和首陽山餓死的人評論長短(意思不能相提幷論,比不上首陽山餓死的人)。我曾經對這箇説法推論,自從秦漢以來,至今在爲止,達官貴人,怎麽能數得清?正當他們佔據高高的地位,雍容行動時,自以爲資質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後再去看他們,他們與當日的追名逐利而生、憂思勞神而死的奴僕、差役、貪(壞)官、姦商等,沒有什麽不同。而這中間又有用功勞業績文學獲取虛名的,自以爲資質和智慧遠遠超過別人。等到他們身死之後去看,他們與當日的蠅營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僕、差役、貪官、姦商等,沒有什麽不同。旣然這樣,那麽如今正處於高位幷且獲取虛名的人,自稱離開沉靜而處於顯揚,自己內心安然地處於高而明亮的位置。(他們)竟不知道自己與眼前蠅營狗苟的奴僕、差役、貪官、姦商即將一同消盡,且沒有絲毫的差別。難道不可悲嗎? 我的朋友劉孟容,深沉靜默而嚴肅謙遜,喜愛道學而淡泊少欲,從他壯年時就已經恬淡無欲而把富貴置之度外,隨後,體察外物觀察世事變故,又能把名譽置之度外。於是把他的居所命名爲「養晦堂」,寫信送給我,讓我給它作記。 過去周代末年,莊生憐恤天下的士人深陷於勢力,被毁謗和榮譽所擾亂,所以告誡人們隱晦、沉默,藏起鋒芒,如所稱許的董梧、宜僚、壺子這些人,多次表達這箇意思。而揚雄也説道:「旺盛的火必滅,隆隆雷聲終究消失。富貴的人,鬼神窺探他的盛衰。」君子的原則是,在心裏自得,而對外物沒有什麽要求。飢餓寒凍不足够仰事父母,俯蓄妻兒,卻沒有怨言。不被整箇世上的人了解卻不愁悶。自己認爲晦暗是世上最光亮的。像那些在輝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結、意興闌珊,追求像尋常貧賤的人的生活卻不能得到,哪裏能看到値得稱作輝煌的呢?我替他詳備地陳述晦暗的原因,希望讓孟容的志嚮堅定;後世的君子,也能從中觀察世相、反省自己。

注釋

翘(qiáo)然:意气饱满的样子。 有以:犹「有为」。有所作为。 盖:发语助词。 驷:古同「四」。《说文》:「驷,马一乘也。」徐锴曰:「四马也。」 有马千驷:有四千匹马。 首阳饿莩(piǎo):指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莩,同「殍」。 挈(qiè):这里指提、谈。《广雅》:「挈,提也。」 没(mò):通「殁」,《广雅·释诂四》:「殁,终也。」 厮役贱卒、污行贾(ɡǔ)竖:这里是并列四个古代常用的名词,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行,官名,这里指官人。《管子·小匡》:「隰朋为行。」 贾,古称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 草草:忧虑劳神的样子。 湛(zhàn)默:深沉静默的样子。湛,深。

《養晦堂記》是清朝曾國藩受朋友劉孟容之託而爲書齋「養晦堂」而作的小傳,作者通過此傳,深入淺出,提出了希望後世的君子能從中觀察世相、反省自己的願望。文章首先抓住「凡民」與「君子」兩種處世態度作議,表明「養晦」之難能而可貴;接著以齊景公與伯夷叔齊作比,進而推論從古至今那些「高據勢要」「而其間又功業文學獵取浮名者」與「營營而生,草草而死者,無以異」,爲下文突出好友劉孟容的高貴品格蓄勢;末段進而闡明「晦」與「顯」的內在聯繫,表明了一時之榮不若永恆之名的旨意。文章深入淺出,誠意正心,滋潤當今。
曾國藩

曾國藩

清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道光十八年進士。授檢討,累擢爲禮部侍郎。咸豐初在籍奉命幫辦團練,旋編爲湘軍。四年,湘軍出戰。發佈《討粵匪檄》。數年間,攻佔武漢、九江等重鎮。十年,江南大營再潰,太平軍東取蘇、常。清廷乃授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十一年,佔安慶。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覆命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後曾國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鴻章練淮軍自上海攻蘇、常,皆受成於國藩。同治三年,以湘軍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後復督兵戰捻軍,無功。與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局;從容閎之議,選派首批學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學士任直隸總督。九年,辦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國強盛,殺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協。旋還任兩江,卒於官。諡文正。論學謂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所選《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頗行於世。有《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全集》。 ► 4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