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雲居行寄元禪師

憶雲居,乃在匯澤西南修川之隅。山盤盤兮,石門屹立磴道絕,飛瀑萬丈淙冰壺。 雲沈沈兮方晝而忽暝,古木交錯兮藏鼪鼯。攀崖欲上覆自止,投險卻憶騎鯨魚。 崖向時復造平野,絕頂乃有百頃之膏腴。羣山下瞰若聚米,殿閣枕藉非人區。 露華洗出太古月,桂子搖落陰扶疏。清風欲借羽儀展,穢念頓覺秋毫無。 老禪底事不度我,紅日東上還驅車。如今正似武陵客,放舟已遠嗟迷途。 青春一往二十二,白雪漸變千莖須。西來忽遇歸飛鳥,青紙遠寄黃金書。 靈茶香味勝粉乳,滿篋所贈遇瓊琚。玉川七椀吃不得,灌頂未識真醍醐。 南暹北訥惜已死,唯師秀出孤峯孤。潛深隱密自得所,豈不憫我棲榛蕪。 倒影射巖猶入石,異日三椽容野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匯澤:大湖。
  • 修川:長長的河流。:長。
  • 盤盤:形容山勢曲折迴旋。
  • 石門:這裏指雲居山中如門狀的岩石。
  • 磴道絕:登山的石道極其陡峭或斷絕難行。磴道:登山的石臺階路;:斷絕 。
  • (cóng)冰壺:形容瀑布沖瀉在如壺狀的岩石中發出流水聲。:流水聲。
  • 沈沈:通「沉沉」,形容雲層厚重。
  • :天黑,夜晚。
  • 鼪鼯(shēng wú):鼪,指黃鼠狼;鼯,指鼯鼠。泛指野獸。
  • 投險:投身到危險之地。
  • 騎鯨魚:典出《文選·揚雄〈羽獵賦〉》「乘巨鱗,騎京魚」,這裏表示一種超凡脫俗、自由豪放的想象或行爲。
  • 膏腴:肥沃的土地。
  • 枕藉:交錯地躺在一處,這裏形容殿閣衆多,密集相連。
  • 非人區:彷彿不是人間的地方,形容超凡脫俗。
  • 露華:露水。
  • 太古月:遠古時一樣的明月,形容月色古樸清幽。
  • 桂子:桂花。
  • 扶疏:枝葉繁茂分披的樣子。
  • 羽儀展:像鳥兒張開羽翼一樣舒展。比喻擺脫束縛,自由自在。
  • 穢念:污濁的念頭。
  •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比喻細微的事物。這裏指絲毫。
  • 老禪:對元禪師的尊稱。
  • 底事:何事,爲什麼。
  • 武陵客:指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誤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這裏作者以武陵客自比,有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之感。
  • 放舟:行船。
  • 青春:青年時期。
  • 白雪:白髮。
  • 青紙:指信箋。
  • 黃金書:珍貴的書信。
  • 粉乳:這裏比喻精美的茶乳。
  • 瓊琚:美玉,這裏讚譽元禪師贈送的禮物珍貴。
  • 玉川:唐代詩人盧仝 ,自號玉川子,寫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中有「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詩句。
  • 醍醐(tí hú):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語裏比喻最高的佛法教義。
  • 南暹北訥:應該是當時有名的高僧。具體事蹟不詳。
  • 秀出:出衆,高出一般。
  • 孤峯孤:如同孤峯一樣卓然獨立。
  • 棲榛蕪:棲息在荒蕪之地,比喻自己處境不佳或精神無所寄託。
  • 三椽:三根椽子的面積,指簡陋的房屋,這裏表示希望在雲居山有一小片容身之地。
  • 野夫:作者自指。

翻譯

回憶那雲居山啊,它在大湖西南長河岸邊的一角。山巒蜿蜒曲折,石門高高屹立,登山的石道陡峭難行,萬丈飛瀑奔騰而下,沖瀉在如冰壺的岩石中,水流潺潺作響 。沉沉的雲霧瀰漫開來,白天忽然間變得天色昏黑。古老的樹木縱橫交錯,隱藏着黃鼠狼和鼯鼠等野獸。我攀登懸崖想要上去,卻又因畏懼而自己停了下來;想起冒險時,就嚮往像騎鯨魚一樣自由超脫。

懸崖有時又通向平坦的曠野,山頂之上竟然有百頃肥沃的土地。從山頂俯瞰羣山,就像聚集的米粒般渺小;衆多殿閣密集相連,這裏彷彿並非人間之地。露水彷彿洗淨了太古以來的明月,桂花搖落,樹影枝葉繁茂錯落有致。清風徐來,真想像鳥兒展開羽翼般自由舒展,心中的污濁念頭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禪師啊,爲何不度化我?紅日東昇時,我還得駕車離去。如今我就像那武陵漁人,行船已遠卻迷失了歸途。青春一下子就過去二十年了,白髮漸漸增添,長滿了千根鬍鬚。向西前行時忽然遇到歸巢的飛鳥,遠方寄來用青紙寫的珍貴信件。

禪師贈送的靈茶,香氣勝過精美的茶乳,滿滿一箱子的珍貴禮物,如同美玉一般。就算是像玉川子那樣也喝不了這好茶,因爲我還沒有領悟到佛法的真意。南暹北訥等高僧可惜已經離世,唯有您像孤峯一樣卓然出衆。您在深山裏隱密修行,自得其樂,難道不會憐憫我還棲息在荒蕪之地嗎?月光倒影投射在岩石上,彷彿能深入石頭之中,希望他日能有一間簡陋的小屋容我這個山野之人住下。

賞析

這首詩《前雲居行寄元禪師》是郭祥正寄給元禪師的詩作,兼具寫景、抒情和對人生與佛法思考等多層意味。

開篇作者以生動筆觸描繪雲居山的壯麗景色,像「山盤盤兮,石門屹立磴道絕,飛瀑萬丈淙冰壺 」,氣勢磅礴,凸顯出大自然的雄偉與神祕,爲全詩營造出超凡脫俗的氛圍。接着「雲沈沈兮方晝而忽暝,古木交錯兮藏鼪鼯 」,進一步渲染出山中寧靜與幽深的氛圍,同時也蘊含着探索未知的不確定與敬畏。

寫自己攀登懸崖的經歷「攀崖欲上覆自止,投險卻憶騎鯨魚」 ,體現出世俗與超脫、現實和理想間的矛盾心理。山頂所見「羣山下瞰若聚米,殿閣枕藉非人區」「露華洗出太古月,桂子搖落陰扶疏 」,以細膩筆觸描繪出仙境般的景象,讓人彷彿置身其中,同時也引發內心的寧靜與觸動。在這般美景下,「清風欲借羽儀展,穢念頓覺秋毫無 」,表達出想擺脫塵世束縛、追求內心純淨的渴望。

「老禪底事不度我,紅日東上還驅車 」則迴歸現實,感慨得不到禪師指點,無奈只能繼續世俗之旅,流露出失落與迷茫。「青春一往二十二,白雪漸變千莖須 」,撫今追昔,嘆時光匆匆、青春不再,增添了人生的滄桑感 。收到禪師來信禮物後,「靈茶香味勝粉乳,滿篋所贈遇瓊琚 」,表達感激,「玉川七椀吃不得,灌頂未識真醍醐 」,又暗示尚未領悟高深佛法的遺憾。

最後提及「南暹北訥惜已死,唯師秀出孤峯孤」 讚揚元禪師,「潛深隱密自得所,豈不憫我棲榛蕪 」,誠懇地表達希望得到禪師關照庇護。「倒影射巖猶入石,異日三椽容野夫 」充滿對未來歸隱雲居山的美好憧憬 。

詩歌通過從對雲居山勝景的描繪,到個人境遇與感悟的抒發,再到對禪師的祈願,層層遞進。語言優美流暢,典故運用自然合理,將對自然、人生、佛法的思考緊密相連,展現出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對精神超脫境界的不懈追求 。

郭祥正

宋太平州當塗人,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少有詩名,極爲梅堯臣所賞嘆。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武岡縣,籤書保信軍節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神宗異之,安石恥爲小臣所薦,極口陳其無行。時祥正方從章惇闢,以軍功爲殿中丞,聞安石語,遂以本官致仕去。後復出通判汀州,元豐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棄去,隱於縣青山卒。能詩。有《青山集》。 ► 14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