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葉正則閱藏經次其送客韻以問之

順水去吳會,逆水來夔門。 萬古逆順舟,以鬥佔旦昏。 曩餘好百家,信不及魯論。 初亦半喜愕,久之乍亡存。 白髮一無成,頗識委與源。 風停波自平,卻視消長痕。 六經夫如何,夫子手所翻。 恆言但桑稼,怪志無鵬鵾。 規圓而矩方,往往萬巧攢。 諸儒各有得,長短賢若干。 玉帛相會盟,兵車相併吞。 一語苟暗合,羣生皆晏溫。 經成今幾年,嘗試以是觀。 此道未軻死,此書未秦燔。 猶之鬥經天,於以生蓋渾。 西方亦人豪,國自爲乾坤。 書來入中州,坐使學者奔。 君豈舍從之,或但遊其藩。 吾聞欲乘槎,鑿空訪河根。 孰與瞻斗車,把柁行江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吳會(kuài):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爲吳會,泛指吳地。
  • 夔(kuí)門:又名瞿塘關,位於三峽瞿塘峽之口,是古代東入蜀道的重要關隘。
  • 曩(nǎng):以往,從前。
  • 魯論:《論語》的別名。因系魯人所傳,故名。
  • :驚訝。
  • 委與源:委指事情的末了,源指根源,這裏指事物本末根源的道理。
  •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先秦古籍的總稱。
  • 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子。
  • 恆言:常用的話語。
  • 鵬鵾(kūn):傳說中的大鵬鳥與鵾雞,常比喻遠大的志向。
  • 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古代常作爲饋贈和祭祀的物品,這裏指代和平結盟。
  • 兵車:指戰車,代表戰爭武力。
  • 晏溫:天氣溫和,這裏比喻百姓生活安定。
  • 軻死:指孟子離世,孟子名軻。
  • 秦燔(fán):指秦始皇焚書,燔即焚燒。
  • 渾蓋:渾天說與蓋天說,是我國古代關於天體結構的兩種學說。
  • 坐使:致使,無端使得。
  • :本義是藩籬,這裏指某一學術或流派的範圍、邊緣。
  • 槎(chá):木筏。
  • 鑿空:開通道路,這裏指冒險探尋。
  • 河根:河的源頭。
  • 柁(tuó):同「舵」,船舵,控制船行方向的工具。

翻譯

順着水流可以去到吳會之地,逆着水流則能來到夔門。千萬年來,無論船隻順流還是逆流,人們都憑藉星斗來判斷白天黑夜。從前我喜好衆多學術流派的學問,對儒家經典《論語》卻不太相信。起初接觸經典時還感到半是欣喜半是驚訝,時間久了那些學問卻彷彿消失不見。如今白髮蒼蒼卻一事無成,才略微懂得了事物本末根源的道理。就像風停了水波自然平靜下來,再回頭去看那水的漲落痕跡。那六經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那是孔子親自整理編訂的經典啊。書中常說的不過是耕種農事等平常之事,也沒有那些奇異志向如同大鵬鵾雞般的怪誕內容。它像圓規畫圓、矩尺畫方一樣規範,卻往往蘊含着無數精妙的道理。各位儒生對六經各有自己的見解和心得,不管見解長短都有各自的賢能之處。有時諸侯們會帶着玉帛舉行和平的會盟,有時又會發動武力的戰爭相互吞併。六經裏哪怕一句話如果能和實際情況暗中相合,便能讓百姓都過上安寧溫和的生活。六經成書如今已經過去多少年了,試着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它。儒家的道統在孟子離世後都一直存在,六經這本書在秦始皇焚書之後也流傳了下來。這就好像北斗星一直高懸在天空,從而衍生出了渾天說和蓋天說等衆多學問。西方也有傑出的人才,他們有着自己獨立的文化天地。他們的書籍傳入中原,無端使得衆多學者競相追逐。你難道要捨棄傳統儒家而追隨它,還是隻是在那些外來學問的邊緣徘徊呢?我聽說有人想要乘坐木筏,冒險去到天上探尋黃河的源頭。這哪裏比得上仰望北斗星指引方向,握住船舵在江面上安穩航行呢。

賞析

這首詩圍繞對儒家經典六經的認識與思考展開,兼具思想性與邏輯性。開篇以順水、逆水行舟歷經不同地方,以及以鬥佔旦昏,比喻人生的經歷與在知識海洋中探索方向的狀態。詩人回顧自己的治學經歷,先是喜好百家而不信《論語》,經歷一番歷程後纔有所悟,形象地展現了思想轉變的心路。對六經,詩人盛讚其規範中有精妙,雖然內容平實卻關乎國計民生以及百姓的安寧。同時,將儒家六經傳承與西方學問傳入做對比,對學者追逐外來學問的現象進行思考,委婉表達了對傳統儒家經典的推崇。通過「乘槎訪河根」與「瞻斗車把柁行江湍」的對比,強調遵循傳統經典所指引的方向是更加安穩可靠的治學與行事之道。整首詩,以形象的比喻、深刻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對學問根源、學問選擇的見解,蘊含着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堅守與思考 。

陳傅良

陳傅良

宋溫州瑞安人,字君舉,號止齋。以文擅當世,師事鄭伯熊、薛季宣,與張栻、呂祖謙友善。孝宗乾道八年進士。累官通判福州累官至吏部員外郎。輪對極言以愛惜民力爲本。光宗紹熙四年以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寧宗即位,召爲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終寶謨閣待制。卒諡文節。爲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有《詩解詁》、《周禮說》、《春秋後傳》、《建隆編》、《止齋集》等。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