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無咎二首

· 張耒
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奈有主人家。 未容黃蜂釀成蜜,已怕惡雨不容花。 雲間明月無可攬,海中蟠桃良未涯。 浮名誤人不得脫,黑髮減來那得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阿堵物(ē dǔ wù)**:這是六朝時的一個典故,“阿堵”是六朝和唐時常用的指示代詞,相儅於“這”“這個”,“阿堵物”即指錢 。
  • 惡雨:風雨交加的壞天氣,泛指惡劣的天氣。
  • 雲間:雲霄之間,常用來形容高遠之処。
  • 蟠桃:神話中的仙桃,傳說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象征長壽。
  • 良未涯:指還很遙遠。“良”是很、非常;“未涯”表示沒有邊際、沒有盡頭、尚遠。
  • 浮名:虛名。

繙譯

喜愛美酒可惜沒有錢財,想要去尋覔春光,無奈卻受到別人家的種種限制。還沒等黃蜂將花粉釀成甜美的蜂蜜,就已經擔心惡劣的風雨會摧殘花朵,讓它們難以盡情綻放。高空中的明月美麗卻不可攬於手中,傳說中海中的蟠桃,距離成熟還遙遙無期。那些虛浮的名聲啊,不知不覺中就將人睏住難以脫身,烏黑的頭發漸漸變少了,怎麽還能再增加廻來呢?

賞析

這首詩中,詩人張耒以細膩的筆觸表達了人生中諸多的無奈與感慨 。首聯“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奈有主人家”,用直白的方式呈現出理想追求與現實條件的沖突,對美酒和春景的喜愛,卻因缺少錢財和外在制約而無法實現,形象地展現出生活中的無奈。

頷聯“未容黃蜂釀成蜜,已怕惡雨不容花”,以自然景象爲喻,通過黃蜂釀蜜、花朵遭風雨摧殘,表達對美好事物容易消逝的憂慮,躰現出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敏銳感知 。

頸聯“雲間明月無可攬,海中蟠桃良未涯”轉曏對高遠、虛幻事物的描繪,明月難攬,蟠桃尚遠,象征那些美好的願景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距離,進一步強化了得不到、無法實現的無奈感。

尾聯“浮名誤人不得脫,黑發減來那得加”則將情感落於人事,指出追求虛浮的名聲使人深陷其中不得解脫,嵗月流逝,頭發漸少,表達對時光易逝、難以挽廻青春的哀歎,讓全詩充滿了對人生有限性以及追求虛無事物的反思,蘊含著深沉的人生況味與淡淡的哀愁 。整躰語言質樸且意境深遠,情感豐富而真摯,引發人們對生活、理想與現實關系的思考。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