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二首

· 張耒
急雨悽風未肯晴,牆陰先報候蟲鳴。 掃除暑氣驅三伏,催促秋聲向五更。 美酒若能斟靖節,二毛偏解著潘生。 醉來真有無窮意,老去何勞浪自驚。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張耒:lěi,北宋文學家。
  • 候蟲: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蟬、蟋蟀等。
  • 三伏: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 二更:古代把一夜分爲五更,一更約爲兩小時。
  • 靖節:即陶淵明,私諡「靖節」。
  • 二毛:指頭髮黑白相間,代指年老。
  • 潘生:指西晉文學家潘岳,他曾寫《秋興賦》感慨自己已生白髮。

翻譯

急驟的風雨不肯放晴,牆的陰影處首先傳來了應時昆蟲的鳴叫。掃除了暑氣驅走了三伏天,催促着秋聲在五更時響起。美酒如果能讓陶淵明來斟飲,頭髮黑白相間偏偏讓潘岳有了感慨。醉後真的有說不盡的意趣,年老了又何須徒勞地自我驚恐。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雨來臨之際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首聯通過急雨悽風和候蟲鳴,營造出一種悽清的氛圍。頷聯寫秋雨消除暑氣,帶來秋聲,暗示季節的變化。頸聯以靖節和潘生作比,表達了對人生和時光的思考。尾聯則體現了詩人豁達的心境,即使年老也能從醉中找到無窮意趣,不必爲老去而驚恐。整體意境深沉,語言質樸,在描寫自然景象的同時,傳達出詩人複雜的內心情感。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