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薺糝

· 張耒
論斤上國何曾飽,旅食江城日至前。 常慕藜羹最清好,故應不糝愧吾原。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上國:指京城。
旅食:在旅居地就食。
日至:指冬至。
藜羹(lí gēng):用藜菜煮成的羹,常指粗劣的食物 。
糝(sǎn):這裏指在羹湯中加米屑等。
:大概指安貧樂道之志,引用了孔子弟子原憲安貧樂道的典故 。

翻譯

在京城時,就算按斤購買食物,也未曾吃飽過。如今旅居在江城,日子不知不覺到了冬至。我常常羨慕那藜菜煮成的羹湯,最爲清淡美好。故而想到即便羹中沒有加米屑之類,以安貧之志來看,也並不感到慚愧。

賞析

這首詩以質樸的語言展現出詩人的生活處境與心境。開篇「論斤上國何曾飽」,通過誇張的表述反映出在京城生活時,即便吃很多食物也難以滿足,暗示了京城生活的不易與艱辛。「旅食江城日至前」則點明自己如今旅居江城,又到了冬至時節,給人一種流離漂泊之感。「常慕藜羹最清好」流露出詩人對清淡質樸生活的嚮往,不追求奢華。最後「故應不糝愧吾原」引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主題,表明自己雖生活困苦,卻能以安貧樂道的心境自處。整首詩感情真摯,將個人的遭遇、生活態度巧妙融合,具有一種沖淡平和又透着堅韌的意境 。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