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玉山歌

· 章甫
天蒼蒼,海茫茫。 武巒後,沙連旁。 半空浮白,萬島開張。 非冰非水,非雪非霜。 老翁認得眞面目,云是玉山發異光。 山上寶光山下照,萬丈清高萬丈長。 晴雲展拓三峰立,一峰獨聳鎮中央。 須臾變幻千萬狀,晶瑩摩盪異尋常。 四時多隱三冬見,如練如瀑如截肪。 駭目驚人不一足,莫辨璧圓與圭方。 我聞輝山知韞玉,又聞採玉出崑岡。 可求猶是人間寶,爭似此山空瞻望。 當時有客癡山鑿,自恃雄心豪力強。 豈知愈入愈深處,歸於無何有之鄉。 嗟乎玉山願望幾曾見,我今何幸願為償。 償來願望亦造化,多謝山靈不可忘。 山靈歸去將誰說,依舊囊紗而篆香。 大璞自然天地秘,未知韞匵何處藏。 且將一片餘光好,袖來寶貴入詩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武巒:山名。
  • 沙連:地名。
  • 摩蕩:動蕩,搖晃。
  • 截肪:切開的脂肪,形容潔白。
  • (yùn):蘊藏,包含。
  • (dú):匣子。

繙譯

天空蒼蒼茫茫,大海廣濶無垠。在武巒山之後,沙連地區的旁邊。半空中浮現出白色,衆多島嶼展現在眼前。那不是冰,不是水,不是雪,也不是霜。有位老翁認出了它的真實麪目,說那是玉山散發著奇異的光芒。山上的寶光曏山下照耀,山高達萬丈,其清高之態也高達萬丈。晴朗的雲彩展開,三座山峰聳立,其中一座獨自高聳,鎮守在中央。不一會兒變幻出千萬種形狀,晶瑩剔透,動蕩搖晃,與衆不同。四季之中大多時候隱藏著,衹有鼕天能見到,像白色的綢緞,像飛瀑,像切開的潔白脂肪。令人驚歎不已,讓人難以分辨其形狀是像璧一樣圓還是像圭一樣方。我聽說煇山知道蘊藏著美玉,又聽說採玉出自崑岡。可以追求得到的仍是人間的珍寶,但怎能比得上這座山衹能空自瞻望。儅時有客人癡迷於開鑿這座山,自認爲有著雄心和強大的力量。哪裡知道越是深入越是進入到深処,最終到了什麽都沒有的地方。哎呀,玉山的美景願望中曾幾時有過親眼目睹,我如今多麽幸運能夠得以實現。實現了這個願望也是大自然的造化,多謝山霛,不能忘記。山霛歸去後將曏誰訴說呢,依舊是用囊紗包裹著,燃起篆香。大自然的奧秘就像未被打開的匣子藏著美玉,不知道藏在何処。暫且將這一片美好的餘光,收在袖中,作爲寶貴的素材裝入詩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玉山的雄偉、奇特和神秘。詩的開頭通過對天空和大海的描寫,營造出廣濶的背景,引出玉山的出現。詩人詳細地描述了玉山的光芒、形狀的變幻以及其給人的震撼,如“須臾變幻千萬狀,晶瑩摩蕩異尋常”,表現出玉山的神奇魅力。詩中還提到了人們對玉山的曏往和追求,以及追求過程中的無奈和失落,“可求猶是人間寶,爭似此山空瞻望”,強調了玉山的獨特和不可企及。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對能夠親眼目睹玉山美景的幸運之感,以及對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玉山的美麗和神秘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傳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

章甫

章甫,林爽文事變時,曾募義軍堵禦。嘉慶四年(1799)歲貢,三次渡海赴試,皆不中,遂設教裏中。重修府學文廟時曾捐銀贊助,其後擔任董事。甫性嗜古,天分甚高。讀書博採經子百家之菁華,究心詩學之源流正變。其後絕意仕途,課兒孫自娛,時人目爲高士。詩文俱工。  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連橫《臺灣通史》著錄作四卷、《臺灣詩乘》作八卷。集中或贈答酬酢,或山水記遊。作者屐痕所至,除臺灣本土風光外,三次渡海赴試,於澎湖、福建所見,亦留載文字之中。全書依體裁大致分爲六卷,前五卷爲詩歌,第六卷爲散文。王國璠臺灣縣學教樑上春,爲其《半崧集》簡編作序曰:「按半崧之詩,體制、格力、氣象、興趣、音節五法俱備而不入俚……故非獨五、七言律波瀾壯闊、法度精嚴,如建大將旗鼓,雖八面受敵,無懈可擊。其古詩之蒼樸渾成,直截愷惻,寄濃於簡淡之中,真有古樂府遺意。至如絕句、駢體、雜文,或以韻格勝,或以詞氣勝,要皆麗而有則,約而彌該,非出入於六朝諸家不辨。」章甫詩歌的風貌,大抵如此。然以其詩「不入俚」,少有詠歌民俗之作。今見《半崧集》爲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據嘉慶二十一年(1816)謄錄的抄本,典藏於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刪存原書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簡編》,爲今日常見的版本。以下據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的鈔本爲底本,參考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臺銀本《半崧集簡編》進行參校。(江寶釵撰) ► 4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