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夜北樓望太湖

· 胡宿
雲影消空闊,霜華拂杳冥。 秋光不隱雁,夜色慾迷螢。 爽氣橫蒼卞,涼波接洞庭。 水仙當此夕,應化白龍形。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霜華:霜花。
  • :掠過。
  • 杳冥(yǎo míng):指極遠的地方,也形容深遠幽黑之境。
  • :使……隱藏。
  • :使……迷惑,這裏指夜色濃重讓螢火蟲難以辨認方向。
  • 爽氣:清爽的空氣。
  • :橫亙。
  • 蒼卞(biàn):蒼,指天空;卞,指代卞山 ,在浙江湖州西南,這裏「蒼卞」可理解爲天空和卞山一帶。
  • 水仙:傳說中的水中神仙。

翻譯

雲朵的影子在空曠遼闊的天空消散,霜花輕輕掠過那遙遠幽深之處。秋天明亮的光線下大雁清晰可見,夜晚濃重的夜色幾乎讓螢火蟲迷失方向。清爽的空氣橫亙在天空和卞山之間,冰冷的水波連接着遠方的洞庭。在這樣美好的夜晚,水中的神仙啊,應該會化身爲白龍的模樣在水中暢遊吧。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九月十五夜在北樓眺望太湖的景色。開篇「雲影消空闊,霜華拂杳冥」,詩人通過描繪雲影消散、霜華輕拂,勾勒出一幅廣闊遼遠又略帶清冷的秋夜天空圖。頷聯「秋光不隱雁,夜色慾迷螢」,以動襯靜,明亮秋光下的大雁與濃重夜色中難尋影蹤的螢火蟲形成對比,進一步凸顯了秋夜的清幽。頸聯「爽氣橫蒼卞,涼波接洞庭」,由天空寫到地面,清爽的空氣與浩渺的水波相連,境界愈發開闊,給人以雄渾之感。尾聯「水仙當此夕,應化白龍形」,詩人展開奇妙的想象,想象在這個美妙的夜晚,水仙會幻化成白龍之形,爲太湖秋夜增添了幾分神祕浪漫的色彩。整首詩寫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展現出秋夜太湖的清幽美麗與雄渾壯闊,同時滲透着詩人對眼前美景的沉醉與深深的喜愛之情 。

胡宿

胡宿

《全唐詩》收詩19首,小傳雲:“胡宿,唐末人。”誤。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登進士第。歷官翰林學士等職。官至樞密副使。卒諡文恭。《宋史》有傳,《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四有墓誌。今存《文恭集》50卷。《宋詩紀事》卷一一收其詩。《全唐詩》沿《唐詩鼓吹》卷八之誤而收作唐人,所錄諸詩,皆見《文恭集》。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