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是佛頌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 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 內外圓通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 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爲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爲,便是南無及迦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真如:佛教術語,謂永恆存在的實體、實性,也指真理。
  • 法身佛:佛教中的一種佛身,代表着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 大圓光:佛教中象徵着智慧和光明的一種意象。
  • 淨業:佛教中指清淨的善業。
  • 南無(ná mó):佛教用語,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
  • 迦葉: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稱。在佛教中,迦葉也常被視爲修行成就的象徵。

翻譯

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和佛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虛妄的事物。如果明白了既沒有佛也沒有心的道理,纔是真正的如佛法身之佛。法身佛,沒有具體的模樣,一顆圓形的光芒卻蘊含着萬物。沒有形體的形體纔是真正的形體,沒有相狀的相狀纔是真實的相狀。它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更不是非空;既不動也不靜,也不來往。沒有差異也沒有相同,沒有有也沒有無,難以獲取難以捨棄,難以聽聞難以觀望。內心和外在都圓通,到處都能通達,一個佛國在一粒沙中。一粒沙中包含着大千世界,一個人的身心與萬物相同。知道這些必須領會無心的法門,不被污染不被停滯就是清淨的善業。善惡千般都不去刻意作爲,這便是南無和迦葉所達到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是張伯端對佛教思想的一種領悟和表達。詩中強調了心與佛的關係,認爲心佛本是虛妄,只有領悟到無佛無心的境界,才能達到真正的法身佛。詩中對法身佛的描述充滿了哲學和宗教的意味,如「沒模樣」「含萬象」「非色非空」等,表達了一種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同時,詩中也提到了「圓通」的概念,強調內心和外在的通達,以及一粒沙中包含大千世界的觀點,體現了佛教中微觀與宏觀、個體與宇宙的統一思想。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富有哲理,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真諦和修行的意義。

張伯端

張伯端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相傳神宗熙寧中游蜀,遇異人傳授丹法。嘗著《悟真篇》,授河東馬處厚。元豐中卒,年九十九。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