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珠歌

貧兒衣中珠,本自圓明好。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終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爭如認取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雲爲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塵囂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六通神慧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爲度終日。怕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從來萬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裏生。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出言便作獅子鳴,不似野牛論生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圓明:圓滿、光明,喻指寶珠本自圓滿且具有光明透徹的天性。
  • 爭如:怎如,不如。
  • 三千大千界:佛教用語,指廣大範圍的世界。
  • 摩尼:即摩尼寶珠,梵語 mani 的音譯,常被用來比喻佛性、自性等。
  • 泡體空花:水泡和虛幻的花朵,比喻虛幻不實之物。
  • 定慧:佛教修行的兩種方法,「定」是使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慧」是明瞭一切事理的智慧。
  • 六通神慧:佛教指六種神通智慧,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 希夷並恍惚:語出自《道德經》,「希」指聽不見,「夷」指看不見,「恍惚」形容模糊不清難以捉摸。此處用以形容法身無形無象、幽深玄遠的狀態 。

翻譯

窮孩子衣服裏面藏着一顆寶珠,這寶珠本來就圓滿光明,美好無比。可他卻不懂得自己去尋找,反而去數別人的寶貝。 一味數別人的寶貝,最終沒有任何益處,只是白白讓你耗費精力。哪如認出自己身上的珍寶,這珍寶價值超過千千萬萬的黃金。 這顆寶珠,光芒極其強大,它能夠將廣闊無邊的世界全部照亮。它從來都不曾減少分毫的光芒,只是被那如雲般的煩惱所遮蔽阻礙。 自從認識到了這摩尼寶珠般的自性,那些如水泡和空花般虛幻不實的東西,誰還會去喜愛呢?佛門中的佛珠其實與我這心裏的寶珠是一樣的,我的心性其實與佛性同歸大海。 這寶珠並非實指寶珠,那佛性大海也並非實指大海,內心坦坦蕩蕩,心量能夠包容整個法界。任憑塵世的喧囂雜亂充斥在眼前,內心的安定與智慧圓滿光明,始終自由自在。 既不是虛無的空,也不是實在的色,身心內外澄澈透明沒有任何阻塞。六種神通智慧奇妙無窮,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功效哪裏有盡頭。 一旦悟見了自性真諦,所有的事便都已了卻,斷絕學問、順應自然無爲的狀態度過每一天。內心好像那還未顯現徵兆的嬰兒一般,安然自在,一舉一動都隨性隨緣,沒有固執和刻意。 不必執意斷除妄念,也不用特意去修煉真性,真念和妄念,其實都屬於塵世雜念。自古以來萬物都沒有固定的實在形象,在這無相之中卻有着法身。 法身就是自然而然的真佛,它既不是人也不是物。它浩然廣大,充塞在天地之間,只是處於若有若無、微妙難測的境地。 不被污垢沾染,光明自然顯現,一切法其實都是從內心生出。如果內心沒有各種念頭的生起,法也自然消亡,由此就知道罪、福本來都沒有實在的樣子。 不需要刻意去求佛修煉,也沒有什麼法可說,有智慧的人見解自然與衆不同。一開口便是如獅子吼般有力量的言說,而不像野牛那樣談論事物的生滅這種膚淺的道理。

賞析

這首《採珠歌》是張伯端闡述修煉內丹、領悟心性道理的作品。以「採珠」爲比喻貫穿始終,將內丹修養的道理形象化。詩中用貧兒不知自己衣中寶珠的價值,卻去數他人之寶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告誡人們不要捨近求遠,向外追求虛幻的東西,而應向內求索,發現自己本具的珍貴「寶珠」般的自性。接着闡述這一自性之光如同摩尼寶珠,可遍照世界,但常被塵世煩惱遮蔽。 詩中還涉及了衆多佛教與道教的修行概念,諸如定慧、六通神慧、法身、佛性海等,強調了通過對自性的認識,達到內心圓滿、寂靜自由的境界,超越了對空、色的執着,實現精神的超脫。同時提倡自然而然、無爲而爲的生活態度,告訴人們斬斷執着,以嬰兒般純淨自在之心面對生活,順應自然規律行事。總體上,這首詩富含深刻的哲學與宗教修行智慧,同時以簡潔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高深的道理,蘊含着引導人們尋找內心真諦、實現精神解脫的深刻用意。

張伯端

張伯端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相傳神宗熙寧中游蜀,遇異人傳授丹法。嘗著《悟真篇》,授河東馬處厚。元豐中卒,年九十九。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