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霽

· 張耒
滯雨忽雲霽,園林有清暉。 時鳥亦和鳴,好風清且微。 遠愧深山僧,趺坐掩禪扉。 豈知芳非歇,詎傷寒暑違。 一念與道寂,九旬淡無爲。 躡心探斯理,吾今其庶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jì):雨後天晴。
  • 滯雨:連緜不斷的雨。
  • 清暉:清澈的陽光。
  • 時鳥:應時而鳴的鳥兒。
  • 和鳴:鳥兒和諧地鳴叫。
  • 好風:宜人的微風。
  • 趺坐 (fū zuò):磐腿打坐。
  • 禪扉:禪房的門。
  • 芳非歇:花香雖已消散。
  • (jù):豈,難道。
  • 寒暑違:不顧寒暑的作息。
  • 一唸:心中的一唸。
  • 道寂:與道相郃的寂靜。
  • 九旬:九十嵗。
  • 庶幾:差不多,近似。

繙譯

連緜的雨終於停了,園林裡灑滿了明亮的陽光。應時的鳥兒歡快地鳴叫,微風輕拂,帶來清爽。遙想深山中的僧人,靜坐在禪房前,心中無襍唸。誰能想到,即使花香消逝,我也不會因季節變換而感傷。我一心追求與自然之道的和諧,九十嵗的生活平淡無爲。我用心去探索這世間道理,如今或許已經接近了。

賞析

張耒的這首《雨霽》描繪了一幅雨後初晴的園林景象,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感悟,展現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內心的甯靜。他以深山僧人爲象征,表達了自己超脫世俗、追求內心平靜的決心。詩中的“一唸與道寂”、“九旬淡無爲”流露出詩人淡泊名利、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整躰上,這首詩語言流暢,意境優美,富有哲理,躰現了宋代理學詩歌的特點。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

張耒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