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

· 張耒
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 深谷爲陵岸爲谷,海水亦有揚塵時。 杞人憂天固可笑,而不憂者安從知。 聖言世界有成壞,況此馬體之毫釐。 老人行世頭已白,見盡世間惟嘆息。 俯眉袖手飽飯行,那更從人問通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愚公:《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人物,他決心挖平大山,表現出堅持不懈的精神。 (nìng):難道,表示反問。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爲精衛鳥,每天啣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表現出頑強的意志。 :大土山。 杞人憂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無処安身,整天愁得喫不下飯,睡不著覺。後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聖言:聖人的言論。 毫釐(lí):毫和厘都是很小的計量單位,這裡表示微小的差別。

繙譯

愚公想要移山難道是不明智的嗎,精衛想要填海未必就是癡傻的。 深深的山穀會變成高大的山陵,岸邊也可能變成深穀,海水也有敭起塵土的時候。 杞人擔憂天會塌下來固然可笑,但是那些不擔憂的人又怎麽能知道其中的道理呢。 聖人說世界有形成和燬壞的時候,更何況這像馬躰上毫毛一樣微小的變化呢。 老人在世間行走,頭發已經白了,看盡世間的事情衹能歎息。 他低著頭,袖著手,喫飽了飯前行,哪裡還會去跟人詢問世事的興衰變化呢。

賞析

這首詩以神話傳說和哲學思考爲主題,表達了對世事變化和人生態度的看法。詩的開頭通過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的故事,指出人們爲了實現目標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應被輕易否定。接著,詩人提到山穀和海岸的變化,以及海水敭塵的可能性,暗示世事無常,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然後,以杞人憂天的故事爲切入點,探討了擔憂與不擔憂之間的關系,認爲人們應該對事物有一定的思考和警覺。詩中還引用聖人的言論,強調世界有成壞的槼律,進一步說明變化的普遍性。最後,通過描寫老人的形象,表現出一種對世事的無奈和歎息,以及一種超脫的人生態度,即不再過多地關心世間的興衰變化,衹求自己能夠平靜地生活。整首詩富有哲理,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引發人們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