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 張耒
漫漫東風來,吹此庭前櫻。 累累綴葩萼,華採日鮮明。 朝陽助輝爍,好鳥亦和鳴。 起行不自得,節物傷我情。 皇天分四時,寒暑無暫停。 悠然一氣耳,不與人事爭。 方春感芬敷,秋復惜其零。 一年能幾何,方寸不暫平。 念此自知妄,放歌遂遺形。 達人傲天壤,兒女徒咿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漫漫(màn màn):形容緩慢,這裏指緩緩。
  • 葩萼(pā è):花骨朵,指尚未開放的花朵。
  • 輝爍(huī shuò):光輝閃爍。
  • 節物: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 芬敷(fēn fū):散發着芬芳。
  • :凋零。
  • 方寸:指心。
  • 遺形:超脫形骸,忘卻自己的存在。
  • 天壤:天地之間。
  • 咿嚶(yī yīng):形容小兒學語或低哭聲,這裏指小兒女般的懵懂樣子。

翻譯

緩緩吹來的東風,吹拂着庭院前的櫻花樹。 樹上累累花朵骨朵,色彩鮮豔,每天都更加明媚。 朝陽助力光輝閃爍,美麗的鳥兒也在和諧地鳴叫。 起身行走卻不自覺地心情不暢,節令風物使我心生感傷。 上天劃分四季,寒暑不會停止交替。 這不過是自然的一氣流轉,不會與人事相爭。 正值春天感受着繁花的芬芳綻放,到了秋天又惋惜它們的凋零。 一年能有多長時間呢,我的內心難以片刻平靜。 想到這些便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虛妄,放聲高歌來忘卻自己的存在。 通達的人能傲視天地,而小兒女們只知道懵懂咿呀。

賞析

這首詩以春天的櫻花爲切入點,描繪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以及詩人對此的複雜情感。詩的前幾句通過對東風、櫻花、朝陽、好鳥的描寫,展現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然而,隨後詩人卻表達了自己因節物變化而產生的傷感情緒,體現了對時光流逝和事物興衰的感慨。詩人意識到四季更替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自己的傷感情緒或許有些虛妄,於是通過放歌來試圖超脫這種情感。最後,詩人提出達人能傲天壤,與前面的兒女徒咿嚶形成對比,表達了一種對豁達人生態度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自然景觀與人生感悟相結合,富有哲理意味。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