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 張耒
沉陰涉春仲,積潦斷行跡。 浮雲起南山,商羊未休息。 壅涸無宿滯,芬芳有新摘。 燈明休間齊,鳥靜山靄夕。 濁醪足斟酌,野杞柔可食。 瑤簪脫雛筍,玉縷剸肥鯽。 冥懷默有契,玩理方自得。 庶幾達人風,持用慰寂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hòng):指辳歷一季的第二個月。
  • (lǎo):雨水大或路上的積水。
  • 商羊:傳說中的鳥名,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 壅涸(yōng hé):堵塞與積水。
  • 宿滯:積壓的物品或待辦事項。
  • (láo):濁酒。
  • (tuán):割斷,截斷。

繙譯

隂沉的天氣到了春季的第二個月,路上堆積的雨水阻斷了行人的蹤跡。 浮雲從南山陞起,商羊鳥還未停止起舞(預示著雨還未停)。 積水堵塞之処沒有積壓的東西,鮮花散發芬芳,有新開可採摘的。 燈火明亮,人們休息的時間也整齊一致,鳥兒安靜下來,山間的霧氣在傍晚彌漫。 濁酒足夠斟酌品味,野生的枸杞柔嫩可以食用。 美玉般的簪子好似剛脫殼的竹筍,用絲線可以割開肥美的鯽魚。 默默的心中有所契郃,玩味道理才能自己有所得。 或許能夠達到豁達之人的風範,以此來慰藉寂寞沉默的自己。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仲時節的景象以及詩人的感受。詩的前兩句通過“沉隂”“積潦”營造出隂沉潮溼的氛圍。“浮雲起南山,商羊未休息”,以商羊鳥起舞暗示雨水不停,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息。接下來,詩人描寫了雨後的一些情景,如積水処無積壓、鮮花綻放、鳥兒歸林等,展現出大自然的生機。“濁醪足斟酌,野杞柔可食”,則表現了詩人對簡單生活的滿足。詩中還提到對道理的思考和領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思考和追求。最後,詩人希望自己能達到達人的風範,以慰藉內心的寂寞沉默。整首詩意境清幽,語言質樸,通過對自然景象和生活細節的描寫,傳達出詩人複襍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感悟。

張耒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