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郊行

· 張嵲
曉尋山寺出重城,壞壁誰題半草行。 照眼芳菲空玉友,並湖風物記金明。 新詩已見成敲鉢,舊賞懸知又棄檠。 龍井海棠須靳惜,一樽留取聽鶯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重(chóng)城:指多層城牆,這裏形容城市的重重壁壘。
  • 壞壁:破敗的牆壁。
  • 草行:草書的字跡。
  • 玉友:美酒。
  • 並湖:沿着湖。
  • 金明:金明池,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西鄭門西北,周圍九里餘,北宋統治者常在此水嬉和閱兵,爲著名遊覽勝地 ,這裏指代美好的風光。
  • 敲鉢:僧人唸經時敲木魚等法器節奏緩慢,有思索推敲義,借指吟詩創作。
  • 懸知:料想,預知。
  • 棄檠(qíng):放棄燈盞。檠,燈架,這裏代指燈光,暗示不再有舊日在燈下吟詩賞景的情致 。
  • 靳(jìn)惜:吝惜,珍惜。

翻譯

清晨我出門去探尋山寺,步出重重的城門。看着破敗的牆壁上,不知是誰留下了半行草書的字跡。眼前那繽紛美麗的花草,徒然令我想起曾經一起暢飲的美酒;沿着湖邊一路走來,周邊的風景讓我回憶起如金明池般美好的舊時光。我已看到有人新詩做成,宛如僧人敲鉢般吟詩成章;料想往日的美好賞遊又要被擱置,如同拋棄不用的燈盞一樣。龍井寺旁的海棠花呀,你須得好好吝惜。我要留下這一杯美酒,只等那黃鶯啼鳴時,一邊傾聽美妙的鳥叫聲,一邊愜意地品嚐 。

賞析

這首《春日郊行》是南宋詩人張嵲的作品。詩人通過春日郊外遊覽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時光流逝、舊賞不再的感慨,同時又流露出對眼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首聯「曉尋山寺出重城,壞壁誰題半草行」,以開門見山之法,點明時間(清晨)、地點(出城探尋山寺)和事件(看到破敗牆壁上的草書題字),爲全詩奠定了一種古樸、略帶滄桑的氛圍。頷聯「照眼芳菲空玉友,並湖風物記金明」,「芳菲照眼」描繪出春日繁花似錦之美景,然而「空玉友」卻因眼前美景觸動對往昔與友人飲酒作樂情景的深深懷念,美景當前,友朋不再,不禁有空虛失落之感;「並湖風物」引出對往昔遊覽如金明池般勝景的回憶,通過今昔對比,進一步強化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眷戀。

頸聯「新詩已見成敲鉢,舊賞懸知又棄檠」,「敲鉢」象徵着詩歌創作,看到旁人寫詩,「懸知」自己舊日賞景吟詩的雅興將如同棄置的燈盞,難以重現,將往昔之樂與當前現狀形成鮮明對照,傳達出一種無奈與惆悵。尾聯「龍井海棠須靳惜,一樽留取聽鶯鳴」 筆鋒一轉,詩人將目光聚焦於眼前的龍井海棠,勸其珍惜自身之美,同時打算留杯酒等黃鶯啼鳴之時慢酌傾聽。於無奈嘆惋中又對當下尚存的美好事物流露出珍惜和護持的情感,畫面安寧靜謐、溫馨美好,給全詩增添一抹溫情輕快,在情感上避免了過度哀傷沉鬱。整首詩情景交融,文辭優美,飽含深情,將詩人複雜深沉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嵲

張嵲

宋襄州襄陽人,字巨山。徽宗宣和三年以上舍選中第。高宗紹興五年召對,疏稱宜固守待變,又言荊、襄、壽春當擇良將勁兵戍之。除祕書省正字。次年地震,奏請薄賦安民。七年,遷著作郎,請選儒臣爲蜀、荊、襄帥。旋因牽連刊改《神宗實錄》罪,出任福建路轉運判官,覆上書極論朋黨之害。金人背盟,爲秦檜畫策草檄。擢中書舍人,升實錄院同修撰,尋被万俟劾罷。起知衢州,除敷文閣待制,爲政頗嚴酷。秩滿,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工詩文,有《紫微集》。 ► 6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