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駁(bó):一種毛色不純的馬,在此詩中可能指代襍色的動物或其皮色。 柘彈(zhè dàn):用柘木做的彈弓。 渥(wò):沾溼,沾潤。
繙譯
將船停下在一個孤獨的村子裡喫飯,隔著岸看到了黃色駁襍的東西。瘦弱的牧人正因飢餓而痛苦,受傷的鳥兒再次被啄食。我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可惜沒有柘木做的彈弓,衹能投扔土塊,衹是白白計數而已。我的力氣小不能擊中目標,慙愧得滿臉通紅,汗水直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孤村邊的一個場景,通過對瘦牧、瘡鳥等的描寫,展現了生活的艱辛和生命的脆弱,也表達了詩人的憐憫之情。詩中的“維舟飯孤村”,營造出一種孤獨、寂靜的氛圍。“瘦牧正苦飢,瘡鳥複下啄”,形象地刻畫了牧人和鳥兒的睏境,引發讀者的同情。“閔心無柘彈,投塊徒自數。力小不能中,汗顔慙且渥”,則表現了詩人想要幫助卻無能爲力的無奈和愧疚。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
梅堯臣的其他作品
- 《 曉日 》 —— [ 宋 ] 梅堯臣
- 《 送宋郎中知商州 》 —— [ 宋 ] 梅堯臣
- 《 賦石昌言家五題括蒼石屏 》 —— [ 宋 ] 梅堯臣
- 《 醉和範景仁賦子華東軒樹次其韻 》 —— [ 宋 ] 梅堯臣
- 《 和永叔琅琊山六詠歸雲洞 》 —— [ 宋 ] 梅堯臣
- 《 次韻景彝奉慈廟孟秋攝事二十韻 》 —— [ 宋 ] 梅堯臣
- 《 送李灝秀才南歸 》 —— [ 宋 ] 梅堯臣
- 《 擬水西寺東峯亭九詠垂澗藤 》 —— [ 宋 ] 梅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