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和永叔戲作

琵琶轉撥聲繁促,學作飢禽啄寒木。木蠹生蟲細穴深,長啄歊鏗未充腹。 朧弦疊響入衆耳,發自深林答空谷。上弦急逼下弦清,正如螗螂捕蟬聲。 坐中賓歡呼酒飲,門外客疑將欲行。主人語客客莫去,彈到古樹裂丁丁。 內賓外客曾未聽,乍聞此曲無不驚。還憶昭君入胡虜,烏孫帳下邊馬鳴。 安知如今有樂事,能使女奚飛玉觥。女奚年小殊流俗,十月單衣體生粟。 言事關西楊廣文,廣文空腹貪教曲。曲奇譜新偷法部,妙在取音時轉軸。 翰林先生多所知,又笑畫圖收滿屋。不肯那錢買珠翠,任從堆插階前菊。 功曹時借乃許出,他日求觀龜殼縮。我嗟老鈍不如渠,幸得交朋時借娛。 但樂休計有與無。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永叔:即歐陽修,字永叔 。
  • 轉撥:轉動撥子。
  • 歊鏗(xiāo kēng):象聲詞,這裏形容琵琶聲。
  • 朧弦:指彈奏琵琶時弦發出的聲音。
  • 螗螂(táng láng):即螳螂。
  • 內賓外客:內室的賓客和在外面的客人。
  • 烏孫: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名。
  • 女奚:侍女。
  • 廣文:指管理文化教育的官員。
  • 那錢:挪錢、借錢,「那」通「挪」。
  • 功曹:古代官職名。
  • :他。

翻譯

琵琶轉動撥子聲音繁複急促,彷彿是飢餓的鳥兒在啄着寒冷的樹木。樹木裏生了蛀蟲,洞穴又細又深,鳥兒長時間啄擊發出歊鏗的聲音,卻還未能填飽肚子。 絃音連續不斷地傳入衆人耳中,就像是從幽深樹林中傳來回應空谷的聲響。上弦音調急切,下弦音調清越,恰似螳螂捕捉蟬時發出的聲音。 在座的賓客歡呼着飲酒,門外的客人聽了卻懷疑琵琶聲可能預示有人要離開。主人趕忙告訴門外客人不要走,這琵琶聲能彈奏到讓古樹都開裂發出「丁丁」聲。 無論是內室的賓客還是外面的客人,之前都沒聽過這樣的曲子,乍一聽到無不感到震驚。這聲音還讓人回想起王昭君遠入胡地,在烏孫的營帳邊駿馬嘶鳴的情景。 誰能想到如今會有這樣美妙的樂事,能讓侍女歡快地傳遞着玉杯美酒。侍女年紀小,與流俗不同,十月裏只穿着單衣,身體凍得起了粟粒般的雞皮疙瘩。 這都說的是關西的楊姓廣文先生,他學問滿腹卻熱衷於教授琵琶曲。曲子新奇,曲譜也是新的,是從宮廷樂部偷學來的,精妙之處在於取音時轉動琴軸。 翰林先生知識淵博知曉很多事,又愛收集滿屋子的畫卷。他不肯借錢去買珠寶翠玉等裝飾,任由門前堆滿插放着菊花。 功曹有時借這些畫圖,他才肯拿出來,要是他日別人求着觀看,他卻又像烏龜一樣縮起來不肯答應。我感嘆自己年老愚鈍不如他,慶幸能有這樣的朋友,時常借他們做的事來娛樂。只要快樂,就不要計較其他得失有無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精彩的琵琶演奏場景,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展現出琵琶聲的獨特魅力以及與之相關的種種趣事和人物形象。開篇對琵琶聲的描寫極具畫面感,以「飢禽啄寒木」等比喻來摹寫琵琶聲的繁促,表現出演奏技巧的高超。詩歌中又將琵琶聲與諸多情景相聯繫,如昭君出塞、烏孫邊馬鳴等,賦予曲子以豐富的歷史感和情感內涵。詩中不僅突出了琵琶演奏,還刻畫了衆多人物形象,像熱愛琵琶曲的廣文先生、有獨特癖好的翰林先生、借樂事自娛的「我」等,通過這些人物生動展現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點,充滿生活氣息與幽默感。全詩語言通俗易懂而又準確形象,用韻自然和諧,在展現音樂之美的同時,也爲讀者勾勒出一幅獨特的文人生活畫卷。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