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雙廟

八月過宋都,泊舟雙廟側。 永懷此忠良,遺烈傳碑刻。 五位儼朝裾,千年同血食。 當時多苟生,貴爵曾誰識。 縱今有丘墳,都已荒荊棘。 古人非輕死,於義實罕得。 英骨化埃塵,令名同鳥翼。 飛翔出後世,景慕無終極。 豈若目前榮,未歿聲已息。 西登孝王城,王氣由邦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謁(yè):拜訪,拜見。
  • 宋都:這裏指商丘,爲古代宋國都城。
  • 雙廟:祭祀唐代張巡、許遠的廟。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城陷後壯烈犧牲。
  • 忠良:指張巡、許遠等忠義之士。
  • 遺烈:留下的功績、功業。
  • 儼(yǎn):整齊端莊的樣子。
  • 朝裾(jū):朝服的衣襟,這裏指廟中塑像身着朝服。
  • 血食:受祭祀,古代祭祀要宰殺牲畜,故稱。
  • 苟生:苟且偷生。
  • 令名:美好的名聲。
  • 景慕:敬仰愛慕 。
  • 孝王城:即宋孝王的城,無考,當在商丘附近。
  • 王氣:象徵帝王運數的祥瑞之氣。

翻譯

八月的時候路過古代的宋都,我把小船停靠在雙廟的旁邊 。心中永遠懷念着這些忠義賢良的人,他們遺留的功績刻錄在石碑之上流傳後世。廟中張巡、許遠等五人莊嚴的塑像,整齊穿着朝服,千年來一同享受血食祭祀。當年多是些苟且偷生之人,那些獲得高位顯爵的人誰還記得?即使如今有一些墳丘,卻都已經荒蕪長滿荊棘。古人並不是輕易捨棄生命的啊,真正堅守大義的實在太稀少。英雄的屍骨雖已化爲塵埃,他們美好的名聲如同鳥兒的翅膀。一直飛翔爲後世之人所敬仰,後人對他們的愛慕永沒有盡頭。哪裏像眼前的榮華,還未去世名聲就已經悄然無息。向西登上孝王城,王城之地凸顯出國家的祥瑞氣象。

賞析

這首詩是梅堯臣憑弔古蹟之作,借對祭祀張巡、許遠雙廟的憑弔和聯想,表達了對忠良之士的敬仰和對大義的推崇。開篇點明時間地點,泊舟於雙廟側,引出對忠良的緬懷。通過「遺烈傳碑刻」體現了張巡許遠等人業績的不朽。「五位儼朝裾,千年同血食」描繪廟中景象,突顯人們對英雄長久的紀念。接着作者將忠良與「當時多苟生」之人形成鮮明對比,批判那些只爲求富貴苟活的人。詩中又借「古人非輕死,於義實罕得」深入探討古人重義輕生的行爲,讚美忠良之士爲義不惜犧牲生命的高貴品質。「英骨化埃塵,令名同鳥翼」巧妙比喻,說明忠良雖逝,但美名長存。最後詩人描寫登上孝王城,以景語作結,帶有對國家命運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且思想深沉。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