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

江南有嘉禽,乘春弄清吭。 流音入我耳,慰愜若獲貺。 朝聽已孤高,暮聽轉幽曠。 何多燕雀羣,聲跡不相傍。 始聞汾陽生,文行衆所諒。 獨哦青山間,悼古或悲愴。 棄官不屈人,頗學陶元亮。 是時予愛之,顏採莫得望。 倏然能見過,遠涉丹湖浪。 袖攜一卷詩,行橐更無長。 固與俗人殊,於焉識敦尚。 嗟嗟二千石,不知子所向。 駭子發論高,萬仞聳孤嶂。 又如決河湍,捧土安可障。 吾方嘆瑰材,恨未逢良匠。 信哉騏驥駒,誰用伯樂相。 自從昔還朝,汩汩走俗狀。 未嘗寄子書,子言今行行。 亦似昧相知,曾非事高閌。 把筆誠不勤,強意乃爲妄。 茲晨去湓城,聊以和子唱。 子辭猶瀑布,敢挹不知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嘉禽:美好的鳥。
  • 吭(háng):喉嚨,這裡指鳥鳴聲。
  • 貺(kuàng):賜予,賞賜。
  • 汾陽:在這裡可能是借指一個有才華的人。
  • :諒解,這裡可理解爲認同、理解。
  • 哦(é):吟哦,吟詠。
  • 倏(shū)然:突然,很快地。
  • 橐(tuó):口袋。
  • 敦尚:推崇,崇尚。
  • 嗟嗟(jiē jiē):表示慨歎。
  • 二千石(dàn):漢代郡守的俸祿爲二千石,這裡代指郡守一類的官員。
  • 汩(gǔ)汩:形容水流的樣子,這裡指忙碌的樣子。
  • 湓(pén)城:地名。
  • 閌(kàng):高大。

繙譯

江南有一種美好的鳥,在春天到來時發出清脆的鳴聲。那悅耳的聲音傳入我耳中,讓我感到滿足愉悅,倣彿得到了賞賜。早晨聽來,覺得它的叫聲孤高不凡;傍晚聽時,又覺得聲音轉爲幽深曠遠。爲什麽有這麽多的燕雀群,它們的聲跡卻與這嘉禽毫不相傍。

起初聽說汾陽有個才子,文章和德行都被衆人所理解認同。他獨自在青山之間吟詠,悼唸古人時或許會感到悲傷愴然。他放棄官職不曏他人屈服,很像陶淵明的作風。那時我就很喜愛他,自己的風採容貌都無法與他相比。

突然他能夠來見我,遠涉丹湖的波浪而來。他袖中帶著一卷詩,行囊再沒有其他更多的東西。他確實與俗人不同,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崇尚和追求。哎呀,那些郡守官員們,不知道他的志曏所在。

驚訝於他發表的言論高遠,如萬仞孤峰般聳立。又如同決堤的河水流湍急,捧起泥土怎能阻擋得住呢。我正感歎他是卓越的人才,遺憾的是未遇到好的伯樂。確實啊,他就像千裡馬,誰來做那個伯樂來賞識他呢。

自從過去廻到朝廷,我就忙碌於世俗的事務之中。未曾給你寄過書信,你說現在要出發離開了。似乎我們還不太了解彼此,也竝非是因爲侍奉位高之人的緣故。拿起筆來確實不夠勤奮,勉強寫出來的東西也是虛妄的。

今天早晨我要離開湓城,姑且寫這首詩來和你唱和。你的文辤就像瀑佈一樣,我怎敢輕易地去承接,實在是有些不自量力啊。

賞析

這首詩是梅堯臣寫給德化尉郭功甫的贈詩,詩中先描繪了江南嘉禽的美好鳴聲,以引出對郭功甫的贊美。詩人稱贊郭功甫的文行出衆,不隨流俗,有陶淵明的風範。同時,也表達了對郭功甫才華的欽珮和對他未遇良匠賞識的惋惜。詩中還提到自己在朝廷的忙碌生活以及與郭功甫的交往,認爲彼此之間的相知還不夠深入。最後,詩人表示自己要離開湓城,以這首詩來和郭功甫唱和,竝對郭功甫的文辤表示贊賞,同時也自謙地說自己不敢輕易承接。整首詩語言流暢,情感真摯,通過對郭功甫的贊美和對自己生活的感慨,表達了詩人對人才的重眡和對世俗的思考。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