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蛙

朝開南籬梅,暮聞北池蛙。 何時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葉長,其下可隱蛇。 遊子且勿行,科斗成蝦蟆。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科斗(kē dǒu)**:即蝌蚪,蛙或蟾蜍等兩棲類動物的幼體。
  • :這裏指草根萌發的幼芽。
  • 蝦蟆(há ma):青蛙和蟾蜍的統稱。

翻譯

清晨,南邊籬邊的梅花綻放,傍晚,聽聞北邊池塘裏傳來青蛙的叫聲。什麼時候蝌蚪開始生成呢?此時草根已經吐出了嫩芽。只是擔憂草葉快速生長,因爲草叢下面可能隱藏着蛇。遠行在外的遊子啊,暫且不要啓程,等蝌蚪變成青蛙的時候再說吧 。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田園生活氣息與樸素的關懷之情。開篇「朝開南籬梅,暮聞北池蛙」以時間順序,從清晨梅花綻放寫到傍晚蛙鳴,構建出一幅生動自然的鄉村日常畫面,傳達出時光的流轉。「何時科斗生,草根已吐牙」進一步展現春天萬物生長的生機,對生命萌發的好奇與關注溢於言表。「只畏草葉長,其下可隱蛇」一轉,由美好的景象聯想到潛在危險,爲下文勸遊子暫留埋下伏筆。最後「遊子且勿行,科斗成蝦蟆」,質樸地表達出對遊子的牽掛,擔心途中有危險,希望遊子避開草盛蛇出之時,體現出一種濃厚的溫情,感情真摯且富有生活趣味 。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