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淮陽燕秀才

我官忝博士,曾昧通經術。 前因辟書來,亦不習文律。 循舊臨學宮,虎革被羊質。 倚席未能講,佔牘聊置日。 樸鈍既若茲,愧彼啖棗慄。 今者登俊賢,充詔冠庭實。 邦伯乃宗公,惟帝舊良弼。 置醴餞以行,行行季冬月。 騏驥入羈駕,千里終不蹶。 慚予延蔭人,安得結子襪。 心雖羨名場,才命甘汨沒。 祿仕二十年,屢遘龍榜揭。 在昔見麻衣,於今盡超越。 是以對杯觴,謹嚴微敢忽。 寧唯畏後生,自恨疏節骨。 餚羞羅食案,包核備時物。 裏婦或窺觀,戶下紅裙出。 歸應願生男,生男付紙筆。 乃信讀書榮,況即服縕韠。 長歌食蘋詩,聲淡異鳴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忝(tiǎn):有愧於,謙辭。
  • :不明白,不懂。
  • 辟書:徵召的文書。
  • 文律:文章的格律、法則。
  • 循舊:依照舊例。
  • 學宮:學校。
  • 虎革被羊質:虎皮蒙在羊身上,比喻外強內弱,徒有其表。
  • 倚席:指教師荒廢講學。
  • 佔牘:批閱公文。
  • 啖(dàn):吃。
  • 登俊賢:選拔賢能之人。
  • :皇帝的命令。
  • 庭實:陳列於朝堂的貢獻物品,這裏借指被舉薦的賢才。
  • 邦伯:州牧,古代地方長官。
  • 宗公:受人尊崇的公卿。
  • 良弼:賢良的輔佐大臣。
  • 置醴:設置酒宴。
  • 季冬月:冬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十二月。
  • 騏驥:駿馬。
  • 羈駕:駕馭。
  • 蹶(jué):跌倒。
  • 延蔭人:憑藉先輩功勞而得官職的人。
  • 名場:科舉考試的場所,借指科舉功名。
  • 才命:才能和命運。
  • 汨(mì)沒:埋沒。
  • 屢遘(gòu):多次遇到。
  • 龍榜揭:科舉考試揭榜。
  • 麻衣:指平民百姓穿的衣服,這裏代指沒有功名的人。
  • 超越:超過,這裏指那些曾經的普通人如今都取得功名。
  • 謹嚴:謹慎嚴肅。
  • 餚羞:豐盛的菜餚。
  • :羅列。
  • 包核:果脯。
  • 裏婦:鄰里的婦女。
  • 戶下:門內。
  • 歸應願生男:回去之後應該都希望生男孩。
  • 縕韠(yùn bì):古代祭服上的蔽膝。
  • 食蘋詩:《詩經·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是宴會上歡迎賓客的詩。
  • 鳴瑟:彈奏瑟。

翻譯

我愧居博士這一官職,原本就不精通經學學術。之前因爲接到徵召文書前來就職,更是不熟悉文章格律法則。依照舊例來到學校任職,就像虎皮蒙在羊身上徒有其表。沒能好好講學傳授知識,只能每天批閱公文暫且度日。我既如此樸實愚鈍,實在愧對那些給我饋贈棗慄的人。

如今賢能之士被選拔出來,依照詔令成爲朝堂之才。州牧是受人尊崇的公卿,也是皇帝昔日的賢良輔佐大臣。擺下酒宴爲他們餞行,出發的日子正值寒冬臘月。駿馬雖被駕馭,但千里遠行也不會跌倒。我慚愧自己是憑藉先輩蔭庇得官之人,怎能與你們結下親密的情誼。

我心裏雖然羨慕在科舉功名之路上取得成就的人,可自己的才能和命運只能甘於被埋沒。爲官二十年,多次看到科舉揭榜。過去見到的還是普通百姓,如今都已功成名就超越往昔。所以面對酒宴上的杯盞,我態度謹慎嚴肅不敢有絲毫疏忽。不只是敬畏年輕人後來居上,更是怨恨自己生性疏懶缺少骨氣。

豐盛的菜餚羅列在食案上,果脯等應時的食物也準備齊全。鄰里的婦女或許會偷偷觀望,門內會有紅裙身影出現。回去之後她們應是都希望生男孩,生下男孩便讓他專心讀書習字。由此確實相信讀書能夠帶來榮耀,更何況還能穿上祭服享受尊榮。大家一起唱着《鹿鳴》這首歡快的迎賓之詩,歌聲淡雅與彈奏的瑟樂截然不同。

賞析

這首詩是梅堯臣與燕秀才相互唱和之作。詩開頭先以自嘲的方式,說自己才學不足卻忝居官職,體現出詩人謙遜的態度。接着寫當下賢才被舉,表達對這些被選拔俊賢的讚歎與祝福,「騏驥入羈駕,千里終不蹶」以駿馬遠行不跌倒來寓意人才前途光明。

詩人將自己倚仗先輩蔭庇當官與賢才憑藉自身能力科舉成功做對比,突出內心的慚愧,展現出他的坦誠率真。詩中描述爲賢才餞行的熱鬧場景,「餚羞羅食案,包核備時物。裏婦或窺觀,戶下紅裙出」,從生活細節入手,渲染出歡快氛圍。 最後提到讀書榮耀以及對賢才的歌誦,整首詩語言平實,情感真摯,傳達出對賢才的欣賞,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同時也反映當時社會對讀書榮身、人才選拔的重視,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