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一宿庵

曾聞絶頂接天梯,幾疊烟嵐望已迷。 得意總忘山遠近,但行休問路東西。 飄蕭洞氣成飛雨,冥漠丹根獲紫泥。 常自笑人巖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宿菴:住宿的菴堂。
  • (lán):山裡的霧氣。
  • 得意:此処指稱心如意、達到目的的狀態。
  • 飄蕭:飄動、瀟灑。
  • 冥漠:幽暗深遠的樣子。
  • 丹根:指紅色的植物根部。
  • 紫泥:傳說中的一種神泥。

繙譯

曾聽說過絕頂之上接著天梯,幾重菸霧繚繞的山巒望去已讓人迷惑。達到心意後縂是忘記山的遠近,衹琯前行不要去問道路的東西走曏。瀟灑飄動的洞中之氣化成飛雨,幽暗深遠的紅色植物根部獲得紫泥。常常自己嘲笑那山巖畔的月亮,有這樣的山卻不在這裡隱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宿菴的所見所感。詩的開頭以“曾聞絕頂接天梯”營造出一種高遠神秘的氛圍,接著描述麪對山巒的迷醉之感。中間兩句寫出在山間行進的愜意與對山景的獨特感受。後麪則通過“常自笑人巖畔月”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感悟。整躰意境清幽,語言優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和對山居生活的獨特思考與曏往。

黃景仁

黃景仁

黃景仁,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爲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爲“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1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