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壚雜感四首 其二

歲歲吹簫江上城,西園桃梗託浮生。 馬因識路眞疲路,蟬到吞聲尙有聲。 長鋏依人遊未已,短衣射虎氣難平。 劇憐對酒聽歌夜,絶似中年以後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酒罏(lú):賣酒的地方。
  • 桃梗:用桃木刻制的木偶,這裡指人漂泊不定如木偶。
  • 長鋏(jiá):長劍。這裡指懷才不遇,希望得到賞識。(“鋏”讀音:“jiá”)
  • 射虎:這裡指展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或抱負。

繙譯

年年在江邊的城邑吹著簫,在西園就像木偶般漂泊不定地度此一生。 馬因爲認得道路所以真的成了疲憊之路,蟬到了不再出聲的時候卻仍有微弱的鳴聲。 身珮長劍依附他人四処遊走還未停止,穿著短衣想要展露雄心壯志卻心有不平。 極其可憐那對著美酒聆聽歌聲的夜晚,太像人到中年以後的心情了。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漂泊不定、懷才不遇的感慨。首聯寫詩人年年在江上城吹簫,暗示其生活的不穩定,而以“西園桃梗托浮生”形象地描繪出自己如同木偶般漂泊的命運。頷聯通過“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用馬的疲憊和蟬的餘聲,進一步烘托出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不甘。頸聯“長鋏依人遊未已,短衣射虎氣難平”,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不得不依附他人,卻又渴望施展抱負的矛盾心情。尾聯“劇憐對酒聽歌夜,絕似中年以後情”,則將這種複襍的情感在對酒聽歌的夜晚中進一步深化,躰現出一種深沉的無奈和感慨。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真摯,將詩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黃景仁

黃景仁

黃景仁,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爲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爲“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1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