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其十一 再和
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有蕙兰风度,尚存芳菊,牡丹之献,犹在芙蓉。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
携壶与客还逢。
愿时许先生杖履从。
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鷃蒿蓬。
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似春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蕙蘭:一種香草,象徵高潔的品德。(蕙:huì)
- 醪(láo):濁酒。
- 鱠(kuài):細切的魚肉。
- 柴桑傲吏:指陶淵明,他曾爲彭澤縣令,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鄉,隱居柴桑。
- 齷蹉(wò chuò):這裏指拘束、侷促。
- 鳧(fú):水鳥,俗稱「野鴨」。
- 蜩鴳(tiáo yàn):蟬和小鳥,此處比喻志向狹隘的人。
翻譯
秋天哪裏是讓人悲傷的呢,人也不應爲秋天而悲傷,秋天其實比春天更加濃郁美好。秋天有蕙蘭的風度,還留存着芳香的菊花,像牡丹那樣的豔麗,仍體現在芙蓉花上。人們舉起螃蟹,手持美酒,釣到鱸魚做成細切的魚肉,晉宋時期的人就有這樣的風尚。不要輕易嘲笑,那柴桑的傲吏陶淵明,在東籬下也活得自在不拘束。
我帶着酒壺與客人再次相逢。希望時常能允許先生您拄着柺杖、穿着鞋子跟從我一同遊玩。感嘆人生蹤跡如同寄居,像鷗鳥野鴨漂泊在江海之上,性情率真得以閒適,像蟬和小鳥寄身於蓬蒿之中。仰望晴朗的天空,爲飄落的黃葉而驚心,一直站到梧桐樹下,月亮正當中天。淒涼很久,看世間萬物最終的樣子,並不像春天的容貌那般。
賞析
這首詞以秋日爲背景,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上闋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緻和人們的閒適生活,強調秋天並不悲傷,反而有着獨特的魅力。通過提及蕙蘭、芳菊、牡丹、芙蓉等花卉,以及舉蟹持醪、得鱸作鱠的風俗,展現出秋天的豐富和多彩。同時,作者以陶淵明爲例,表達了對自在灑脫生活的嚮往。
下闋則從對秋天的描繪轉向對人生的感慨。作者感嘆人生如寄,漂泊不定,就像鷗鳧在江海中,蜩鴳在蓬蒿間。然而,儘管如此,作者仍追求性真聊適的生活態度。最後,作者通過描寫青天、黃葉、梧桐和明月,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表達了對世間萬物變化的感慨,認爲它們最終的樣子不像春天那般充滿生機和美好。整首詞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將秋天的景色與人生的思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富有哲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