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酒椀歌

· 張英
長安晴日秋窗暖,曹郎酒客秋窗滿。 持出牀頭舊酒巵,篋中碧色柴窑椀。 大樸不屑爭離竒,翡翠斑剝空爾為。 製如半截青蓮子,土花色暗蒼玉姿。 懸知此物巳千載,滄桑幾換今猶在。 人間歲月老糟牀,瓦缶田家同不壞。 由來珍異豪家爭,玻璃七寳徒縱横。 苦伴珠玉委塵土,那能常對秋山清。 吾儕持此發詩思,舉手摩娑復頻視。 問爾千年閲幾人,幾人對爾能沈醉。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柴窯:中國古代瓷窯。
  • 酒卮(zhī):古代一種盛酒器。

翻譯

長安天氣晴朗秋日裏窗戶很溫暖,曹姓郎官和酒客把秋窗都擠滿了。拿出牀頭舊日的酒器,箱子裏有那碧綠顏色的柴窯碗。天然質樸不屑去爭奇鬥豔,翡翠般的斑紋剝落也徒然如此。製作如同半截的青蓮子,土花之色暗淡呈現蒼玉的姿態。料想這物件已經有千年了,歷經滄桑幾次變換如今還在。人間歲月使糟牀變老,瓦罐在農家也同樣不會損壞。從來珍貴奇異之物被豪家爭搶,玻璃七寶之類只是肆意橫行。苦苦陪伴着珠玉委身於塵土,又怎能常常對着秋山的清靜。我們拿着這引發詩的情思,舉起手摩挲又頻頻注視。問你千年以來歷經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對着你能沉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日裏,與友人一同欣賞柴窯碗的情景。通過對柴窯碗的外觀、歷史及其與其他珍奇異物的對比描寫,突出了柴窯碗質樸卻歷久彌新的特質。詩中既表達了對柴窯碗這一古老物件的珍視,也流露出對時光流逝和人世變遷的感慨。如「懸知此物巳千載,滄桑幾換今猶在」,體現了柴窯碗的耐久性。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那些徒有華麗卻易被時光埋沒的珍奇異物的看法,「由來珍異豪家爭,玻璃七寶徒縱橫」。最後幾句通過與柴窯碗的對話,進一步深化了對其的情感和思考,也引發了讀者對於歷史與文化傳承的思索。整體意境古樸,語言優美。

張英

清安徽桐城人,字敦復,號樂圃。康熙六年進士,由編修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歷任《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充會試正考官。爲官敬慎,卒諡文端。有《恆產瑣言》、《篤素堂詩文集》等。 ► 24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