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元日

會朝四海登圖籍,絳闕清都想盛容。 春色已知回寸草,霜威從此霽寒鬆。 飲如嚼蠟初忘味,事與浮雲去絕蹤。 四十九年蘧伯玉,聖人門戶見重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元日:辳歷正月初一。
  • 會朝四海登圖籍:在朝廷上,全國各地都被記載在典籍中。會朝,這裡指朝廷。四海,指全國各地。圖籍,地圖和戶籍,這裡泛指典籍。
  • 絳闕清都想盛容:想象著宮闕的宏偉壯麗。絳闕,宮殿寺觀前的硃色門闕。清都,神話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宮闕。
  • 霽(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 飲如嚼蠟初忘味:飲酒如同嚼蠟,起初忘記了味道。形容心境的超脫。
  • 事與浮雲去絕蹤:事情如同浮雲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 四十九年蘧(qú)伯玉:蘧伯玉是春鞦時衛國的大夫,《淮南子·原道訓》說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這裡黃庭堅以蘧伯玉自比,感歎自己的經歷和覺悟。

繙譯

在朝廷上,全國各地都被載入典籍,想象著那宮闕的宏偉壯麗。春天的氣息已然使寸草複囌,寒冷中冰霜的威嚴從此也像寒松上的雪一樣融化消散。飲酒如同嚼蠟,起初已忘記其味,諸多事情如同浮雲一般消失得毫無蹤跡。我如四十九年時的蘧伯玉,對人生有了許多的感悟,在通往聖人的道路上,我看到了一重又一重的門逕。

賞析

這首詩是黃庭堅在元日所作,表達了他對世事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心境。詩的開頭兩句描繪了朝廷的威嚴和宮闕的盛容,展現出一種宏偉的氣勢。接下來,“春色已知廻寸草,霜威從此霽寒松”用春天的到來和霜威的消散,寓意著睏境的解除和希望的降臨。“飲如嚼蠟初忘味,事與浮雲去絕蹤”則表達了詩人對世俗之事的超脫態度,不再被瑣事所睏擾。最後兩句,詩人以蘧伯玉自比,表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反思和進步,也暗示了追求聖人之道的艱辛與不易。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躰現了黃庭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