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旌德尉劉申之

諸劉兄弟賢,一一無可選。 竹林銳頭郎,風味吾小阮。 平生天機深,善閉得內楗。 邇來卿何曹,不辦折腰本。 稍傳詩語東,朝日照蘭畹。 伊餘戰紛華,心旆凡幾偃。 劃逢君家語,雋永初一臠。 識遺飽新得,友勝悟夙捐。 緬懷歌商地,蕭瑟鬆澗遠。 陰陰蕪菁花,碧蝶相與晚。 是中著高士,物意自偃蹇。 向來白衣宰,雲壑論補袞。 優遊濟艱難,如以禹代鯀。 劉郎秀眉宇,秋隼立高巘。 端能謝師匠,萬卷自鋤墾。 時須閱世諦,一及城門鍵。 功名頭上簪,日月風中幰。 何時會吳下,春動長洲苑。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諸劉:衆多姓劉的人。
  • 無可選:指各個都很優秀,難以抉擇挑選。
  • 竹林:這裏借「竹林七賢」的典故,代指高雅、有才華的羣體。
  • 銳頭郎:原指聰明伶俐的人,這裏指代劉申之。
  • 小阮:阮咸是阮籍之侄,爲「竹林七賢」之一,後人以「小阮」稱侄輩中的優秀者,詩中用以比劉申之。
  • 天機深:指對事物的內在規律和道理有着深刻的領悟。
  • 善閉得內楗(jiàn):「內楗」指內心有所守,善於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輕易受外界干擾,有自保和守持正道之意。
  • 邇(ěr)來:近來。
  • 卿何曹:你是什麼樣的人,這裏代指劉申之的爲人品格。
  • 折腰本:指爲了名利而卑躬屈膝的性格特質。「折腰」源自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代表不屈從於權勢。
  • 朝(zhāo)日:早晨的太陽。
  • 蘭畹(wǎn):長着蘭花的田畝,常用來比喻美好的品德或人才。
  • 伊餘:我。
  • 戰紛華:在繁華複雜的塵世中掙扎、抗爭。
  • 心旆(pèi):「旆」原指旗幟,這裏指內心像旗幟一樣搖擺不定。
  • 偃(yǎn):倒下,這裏指內心的波動、起伏。
  • 劃(huà)逢:突然遇到。
  • 雋永:意味深長,詩中形容詩語韻味濃烈。
  • 臠(luán):切成塊的肉, 「初一臠」指剛嘗第一口,比喻初次讀到劉申之的詩語便覺得很精彩。
  • 識遺:舊有的見識。
  • 友勝:結交優秀的朋友。
  • 悟夙(sù)捐:明白過去應該捨棄的東西。 「夙」指過去。
  • 緬懷:追念,回想。
  • 歌商地:「商」在古代有悲涼哀傷之意,「歌商地」指代充滿悲嘆之情的地方,或許暗示劉申之所在之處的環境和心境等。
  • 鬆澗:松樹生長的山澗,描繪一種清幽寂靜的環境。
  • 陰陰:形容幽暗的樣子。
  • 蕪菁(wú jīng):一種蔬菜,其花常爲黃色。
  • 物意:外在事物所蘊含的意趣。
  • 偃蹇(yǎn jiǎn):高傲、不隨波逐流的樣子。
  • 白衣宰:未出仕或已辭官的賢才。
  • 雲壑(hè)論補袞(gǔn):在雲遊山間時討論治國安邦的大事。 「雲壑」代表山野之地,「補袞」原指補救君王的過失,這裏可引申爲對國家大事的討論。
  • 優遊:從容閒適、悠然自得的樣子。
  • 濟艱難:幫助解決艱難的事情。
  • 秋隼(sǔn):秋日的雄鷹。
  • 高巘(yǎn):高峯。
  • 端能:一定能。
  • 謝師匠:不依賴老師的教導。 「謝」有辭去、擺脫之意。
  • 鋤墾:這裏用開墾田地比喻對知識的追求和學習。
  • 世諦(dì):對世間事物、道理的認識。
  • 城門鍵:泛指世間之事,尤其指現實中生活、社會相關之事。
  • 幰(xiǎn):車上的帷幔, 「日月風中幰」形容時光如風中帷幔一般迅速流逝。
  • 長洲苑:古代園林,在今蘇州西南、太湖北岸一帶,這裏代指美好的地方,暗示相聚之地。

翻譯

諸多姓劉的兄弟都非常賢能,個個都優秀得讓人難以挑選。就像那竹林中聰明敏銳的你呀,有着如小阮般高雅的風采和韻味。你一生對事物的內在規律領悟深刻,善於緊閉內心不受外界干擾而守護正道。近來你依舊是那個品性高潔的人,不會爲了名利去卑躬屈膝。你這些優秀的品質隨着詩語向東流傳,就像早晨的太陽照耀着長滿蘭花的田畝一樣美好。

我在這繁華複雜的塵世中不斷掙扎抗爭,內心如同旗幟般搖擺不定已有多少次。但突然讀到你寫的詩,那詩語韻味深長,就像剛品嚐到一塊美味的肉,一下就被深深吸引。讀了你的詩我知道以前有些見識該拋棄了,結交你這樣優秀的朋友讓我明白了過去該捨棄什麼。

我常常心懷追念,想着你所處的地方或許滿是悲嘆之意,那裏有松樹生長的清幽山澗,顯得蕭瑟而安靜。幽暗之處蕪菁的花開得正豔,傍晚時分碧色的蝴蝶在花間飛舞。在那樣的地方隱居着像你這樣高雅之士,外在事物的意趣都透着一股高傲不隨流俗的姿態。

曾經那些未出仕或已辭官的賢才,在山野雲遊之時討論着治國安邦的重任。你悠然自得卻又能在艱難之時有所作爲,就像大禹替代鯀治水那樣有能力。劉郎你眉清目秀,猶如秋日的雄鷹站立在高高的山峯之上,氣質不凡。你一定能夠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憑藉自己刻苦鑽研萬卷書籍。有時也需要了解世間的各種道理,偶爾也接觸一些實際生活之事。功名就如同頭上的簪子,而時光就如風中搖晃的車帷般匆匆流逝。什麼時候我們能在吳地相聚啊,在那春天裏長洲苑一片生機的時候。

賞析

這首詩是敖陶孫寫給旌德尉劉申之的寄贈之作,字裏行間飽含着對劉申之的讚美與期許。

開篇以「諸劉兄弟賢,一一無可選」高度稱讚劉氏兄弟的賢能,突出劉申之的出衆。以「竹林」「小阮」的典故喻劉申之,將其置於高雅、有才的賢士羣體之中,展現他的不凡氣質。接着描述劉申之「天機深」「善閉得內楗」以及不「辦折腰本」,讚美他對世事洞察深刻,堅守內心、不屈從權勢的高尚品格。

「稍傳詩語東」幾句借景抒情,表現劉申之美好品德向外傳播,對作者的心靈產生衝擊,讓作者在繁雜塵世中,因讀到他的詩,有了重新識己悟世的感悟。

「緬懷歌商地」至「如以禹代鯀」一段,詩人描繪出一幅清幽又孤寂的畫面,勾勒出劉申之所處環境及形象,暗示他的高潔隱逸。又借「白衣宰」「論補袞」「濟艱難」 等詞句,表達對劉申之才華的認可,認爲他雖處山林但心懷天下,且有能力爲國效力。

詩的後半部分着重誇讚劉申之形象氣質出衆,「劉郎秀眉宇,秋隼立高巘」,展現其不凡風姿;同時肯定他能夠憑藉自身努力獲得知識學問 ,「端能謝師匠,萬卷自鋤墾」。「時須閱世諦,一及城門鍵」一句提醒劉申之也要融入社會、瞭解世間事。最後「功名頭上簪,日月風中幰」表達對功名、時光的感慨,以「何時會吳下,春動長洲苑」收筆,流露出對未來與劉申之歡聚的期盼之情。整首詩情感真摯,描繪細膩,通過多種典故、比喻等手法,塑造出劉申之這一高潔有才、心懷天下的雅士形象。

敖陶孫

宋福州閩縣人,一作福清人,字器之,號臞庵。懷才挾氣。孝宗淳熙間魁鄉薦。光宗紹熙末入太學。寧宗慶元中,韓侂冑用事,朱熹貶外,陶孫首以詩相送;趙汝愚死貶所,又哭以詩。侂胄惡之,風旨急捕,陶孫微服變姓名去。後登慶元五年進士,調海門縣主簿。嘉定初教授漳州。歷廣東轉運司主管文字,終奉議郎泉州籤判。博覽載籍,多識奇字。有《臞庵集》,又有《詩評》。 ► 1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