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涼平善帖
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深爲秋涼平善,廣閒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遠懸想,何日不勤。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簡絕。有緣復相聞,餐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府君:漢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
- 平善:平安,安好。
- 彌邁:久遠。
- 捐棄:拋棄。
- 美陽:古縣名。
翻譯
八月九日,張芝啓稟,府君大人,深深爲您在秋季感到安好、平安。廣闊悠閒的時光更加久遠,對您的思念從未違背。之前收到您的書信,沒能追隨您西行。遠遠地望過去心生遙想,哪一天不是殷勤思念呢。過去拋棄漂流的經歷,不應該再當做負累。另外去年春天,送喪到美陽,必須等待同伴,所以就簡略地中斷了聯繫。有緣分的話再互相知曉情況,您飲食要自己愛惜。張芝非常慶幸非常慶幸。
賞析
這是一封張芝寫給府君的信札,言辭簡潔而親切。描述了對府君的牽掛、思念,彙報了一些自身的情況。通過「秋涼平善」表達對對方健康平安的關心,「想思無違」體現深情掛念。在敘事中體現出與人相處的真摯情感,雖爲簡短之信,卻能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意。整體行文流暢自然,樸素中透露着溫暖的人情。
張芝
張芝(?—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於官宦家庭。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時人尊稱自爲“張有道”。
爲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爲“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爲“一筆書”。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爲“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爲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爲“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爲其餘不足觀。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爲當矣”。
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爲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峯,精熟神妙,兼善章今”。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張芝與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