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盜論
譯文
注釋
註釋
- 顧:只是。
- 源:根源。
- 慢:忽視,懈怠。
- 探囊發篋(qiè):指偷竊。
- 操兵刃:拿起武器。
- 略:掠奪。
- 豐世:物產豐富的時代。
- 治世:政治清明的時代。
- 化世:教化盛行的時代。
- 均:公平,均衡。
- 順:順遂,和諧。
- 龠(yuè):古代容量單位,此處代指少量的水。
- 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
- 恤:憂慮,顧念。
- 牧守:州郡的長官。
- 藏武仲: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有智慧,善於言辭。這裏借指那些善於逃避責任的官員。
翻譯
天下正在爲盜賊之事而擔憂。有人問我說:「盜賊可以被消除嗎?」我回答說:「爲什麼不能消除呢?只是盜賊產生有其根源,如果能夠制止產生盜賊的根源,哪裏還會有盜賊的憂患呢?」有人說:「請問盜賊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我回答說:「百姓衣食不足,這是盜賊產生的根源;政令賦稅不公平,這是盜賊產生的根源;教化不完善,這也是盜賊產生的根源。第一個根源被忽視,那麼人們就會偷竊財物而成爲盜賊;第二個根源被忽視,那麼人們就會拿起武器搶劫良民而成爲盜賊;第三個根源被忽視,那麼人們就會攻打城鎮掠奪百姓而成爲盜賊。這就是所說的盜賊產生是有根源的。」 物產豐富的時代沒有盜賊,是因爲百姓富足;政治清明的時代沒有繁重的賦稅,是因爲賦稅公平;教化盛行的時代沒有動亂,是因爲百姓順從。如今不致力於解決百姓的衣食問題卻致力於消除盜賊,這就如同想要阻止水流動卻不堵塞水源;不致力於教化盜賊卻致力於禁止盜賊,這就如同放縱大火燃燒卻用少量的水去救。況且法律規定:盜竊財物的人要受刑罰,傷人的人要被處死,法律已經很嚴厲了;可是盜賊卻沒有因此而停止,並不是他們不害怕死,而是想到沒有活路,認爲坐着等待死亡,不如起來謀求生存。況且法律規定:凡是盜賊能夠自首的,免除他們的罪行,有的還賞賜給他們衣裳、劍帶,給予官爵、品級,恩德已經很深厚了;可是盜賊卻不應召,並不是他們不願意活下去,而是想到做百姓很困苦,做盜賊很閒適。既然這樣,那麼盜賊並不是他們自己想要做的,而是上面用法律驅使他們去做的。他們不想被制止,也不是他們自己不想被制止,而是上面用法律限制他們使他們留下來做盜賊。如果平常就能使他們衣食充足,早就用廉恥之心教育他們,他們唯恐不能成爲好人,怎麼敢去做盜賊呢?所以用死來恐嚇他們卻不害怕,用活命來勸導他們卻不被聽從,那麼即使頻繁地設置督察官員,加重監督搜捕的條令,本來也是沒有益處的。 如今有關部門不考慮解決根源問題,卻依靠州郡長官去辦理,這就是藏武仲之所以推辭說自己沒有能力去責問的原因。凡是人要有九年的耕種,然後纔有三年的糧食儲備;有了三年的糧食儲備,然後纔可以用禮義去教導他們。如今導致百姓衣食不足,政令賦稅不公平,教化不完善的原因,難道在於州郡長官嗎?我擔心這樣做沒有什麼益處,而漢武帝時「沈命法」的弊端,恐怕又要出現了。所以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和別人一樣,一定要使訴訟不再發生啊!」推而廣之,也可以說:「指揮軍隊我和別人一樣,一定要使戰爭不再發生啊!」進一步引申,也可以說:「禁止盜賊我和別人一樣,一定要使盜賊不再出現啊!」爲什麼不也回到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呢。 自從元昊侵犯邊境,中原地區出現了很多盜賊,山東一帶尤其嚴重。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追捕,並且加以招安,還是不能把盜賊全部抓獲。於是下令給州郡:「盜賊出現卻不能立即抓獲的,當地長官要受處罰。」想要加重這件事的分量。我認爲這樣做在防範方面還不夠完善,所以寫了這篇論說。
賞析
這篇《患盜論》論述了盜賊產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消除盜賊的問題。作者劉敞認爲,盜賊產生的根源在於百姓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如果只注重懲罰盜賊而不解決這些根本問題,就如同不堵塞水源而想阻止水的流動,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盜賊問題的。文章通過對法律規定和盜賊心理的分析,說明單純的嚴刑峻法和招安措施並不能有效遏制盜賊的產生。作者強調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解決百姓的衣食問題,實現賦稅公平,加強教化。同時,作者對當時有關部門不考慮根源問題,而把責任推給州郡長官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文章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