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無月

亙古清光徹九州,只因煙霧鎖瓊樓。 莫愁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拼音

注釋

亙古:終古。即從遠古到現在。亙(gèn),從此端到彼端之意。 瓊樓:玉樓。這裏借指月宮。蘇軾《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賞析

這首詩寫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秋。前兩句敘事寫景。自古以來,每逢中秋之夜,月光總是分外明朗,皎潔的圓月懸掛中天,將它清朗的光輝照遍中國大地。我國人民素有中秋賞月的習俗,一家人團聚一處,邊吃月餅邊賞月,其樂融融。可是這年中秋夜天空卻不見月亮,層層煙雲迷霧籠罩月宮,大地一片黯淡,這是多麼令人遺憾!一個“鎖”字,更加重了令人壓抑愁悶的氣氛。按說,如此令人掃興的中秋夜景,很難激起人們的詩意了。可是,詩人卻偏偏獨闢蹊徑,從這裏翻出了一層新意。末兩句詩就抒發了詩人的感慨。詩人告訴人們,不要爲天上的月光被遮蔽,致使人們看不到地面的景象而惆悵憂愁,即使天公作美,今夜明月朗朗,人們看到祖國殘破的山河和民不聊生的境況,將會更加悲愁。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六十多年間,中國外患頻仍,我們可愛的國土不斷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侵佔,中國人民也逐漸淪爲半殖民地人民。面對祖國積貧積弱、岌岌可危的情勢,任何一個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愛國者怎能不深爲扼腕、憂心如焚?詩人對祖國的危局早已懷着深沉的隱憂,如今又逢中秋夜天陰無月,更是緣境生情,遂從反面立意,抒發了山河破碎、不堪入目的愁思和感慨。這首詩立意別開生面,語言清新自然,前兩句以對比手法突出了中秋無月的慘淡愁悶氣氛,爲後文作陪襯,末兩句以進層寫法,透過一層去寫,更見詩人對國勢的沉痛憂思之情。“照出山河影更愁”的尾句,沉如九鼎而詩味醇厚,尤其發人深思。
樊增祥

樊增祥

樊增祥,字嘉父,號雲門、樊山,別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曾任陝西宜川、渭南等縣令。後累官至陝西布政使、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逃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曾爲參政院參政。擅長詩、駢文、詞,爲近代晚唐詩派代表詩人。著有《樊山全書》。  樊增祥關係臺灣詩二首,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以校錄。(吳福助撰) ► 7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