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對

天台生困暑,夜臥絺帷中,童子持翣颺於前,適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牀,其音如雷。生驚寤,以爲風雨且至也,抱膝而坐。 俄而耳旁聞有飛鳴聲,如歌如訴,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撲股噆面,毛髮盡豎,肌肉慾顫。兩手交拍,掌溼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爲。蹴童子,呼曰:“吾爲物所苦,亟起索燭照!”燭至,絺帷盡張,蚊數千皆集帷旁,見燭亂散,如蟻如蠅,利嘴飫腹,充赤圓紅。生罵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皆爾不謹,褰帷而放之入!且彼異類也,防之苟至,烏能爲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於端,其煙勃鬱,左麾右旋,繞牀數匝,逐蚊出門。復於生曰:“可以寢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將寢,呼天而嘆曰:“天胡產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聞之,啞爾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載之間,二氣絪縕,賦形受質,人物是分。大之爲犀象,怪之爲蛟龍,暴之爲虎豹,馴之爲糜鹿與庸狨,羽毛而爲禽爲獸,裸身而爲人爲蟲,莫不皆有所養。雖鉅細修短之不同,然寓形於其中,則一也。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今人乃自貴其貴,號爲長雄;水陸之物,有生之類,莫不高羅而卑網,山貢而海供,蛙黽莫逃其命,鴻雁莫匿其蹤。其食乎物者,可謂泰矣,而物獨不可食於人耶?茲夕蚊一舉喙,即號天而訴之;使物爲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於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且物之食於人,人之食於物,異類也,猶可言也。而蚊且猶畏謹恐懼,白晝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見,乘人之困怠,而後有求焉。今有同類者,啜粟而飲湯,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儀貌,無不同者。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離流於道路,呼天之聲相接也,而且無恤之者。今子一爲蚊所噆,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噆,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後身之道耶?” 天台生於是投枕於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戶,坐以終夕。
拼音

譯文

天台生因爲天氣熱而難受。晚上躺在細葛做的蚊帳裏面,童子手裏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揮動,舒服極了,於是就睡着了。過了很久,童子也睡着了,丟掉大扇子,靠在牀邊,鼾聲像打雷一般。天台生驚醒過來,以爲快要颳風下雨了,抱着自己的膝蓋坐在那裏。不久,耳旁聽到飛動鳴叫的聲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傾訴,像是充滿哀怨、又像是充滿思慕;接着就攻擊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裏面去,撲向他的大腿,咬齧他的臉面,讓天台生毛髮都豎了起來,肌肉也幾乎要顫動。天台生兩手用力合拍,掌心溼溼的、好像是汗水,拿來聞聞,竟是鮮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嚇一大跳,不知該怎麼辦,就用腳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說:“我被小蟲咬得難受,(你)趕緊起來找蠟燭照明。”蠟燭來了,蚊帳全都開了,原來有幾千只蚊子聚在蚊帳邊。蚊子們看到燭火,四散亂飛,好像一羣螞蟻,好像一堆蒼蠅,尖尖的嘴巴、飽飽的肚皮,通體漲大變紅。天台生罵童子說:“這不正是齧吮我血的東西嗎?都是你不謹慎,把蚊帳拉開而放它們進來!況且這些東西是異類,如果好好預防的話,它們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點起火來,煙隨着風迴旋,童子拿着蒿草左右揮來揮去,繞牀好幾圈,把蚊子趕到門外去了。童子回報天台生說:“可以好好睡覺了,蚊子都趕走了。” 天台生於是拂拭席子,正要睡覺,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嘆地說:“老天您爲什麼要生出這種小東西來傷害人呢?” 童子聽了,啞然失笑地說:“您爲什麼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又過分又固執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變化,賦予它形體、授給它本質,使人和物得到了區分。大的動物是犀牛、大象,怪異的動物是蛟龍,兇暴的動物是老虎、花豹,馴服的動物是糜鹿、金絲猴;長羽毛的是飛禽、是走獸,裸體無毛的是人、是蟲;無不都有供養。雖然有大小長短的不同,然而寄託形體在這天地之間,都是一樣的。如果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會認爲人類高貴而動物低賤;如果從天地的角度來看的話,則果真有哪個高貴、哪個低賤呢?我們人類自擡身價,號稱是天地間的主宰者;對待水陸間的物體,有生命的種類,沒有不在高處設下鳥網、在低處設下魚網,山中貢獻、海里供應,蛙、黽都沒法逃命,鴻雁也都沒法隱藏蹤跡;人類所吃的動物,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而動物難道就不可以吃人嗎?今晚蚊子動一下嘴巴,您就對老天哀號而加以控訴。假如那些被人類所吃的動物,它們也都向老天哀號控告的話,那麼老天要處罰人類,又該怎麼辦呢? “況且動物被人類吃,人類被動物吃,這是不同的種類,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且蚊子還對人謹慎畏懼,大白天不敢暴露他們的形跡,躲在看不見的地方來觀察人,乘人疲憊鬆懈的時候,然後纔有所謀求啊!現在同樣是人類,吃着米粟、喝着熱湯,這是相同的啊!養活妻女、教育小孩,這是相同的啊!穿戴容貌,也沒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類卻在大白天裏公然乘着同類有間隙的時候來欺負他,吮吸他們的脂膏和腦髓,讓他們餓倒在草野間,讓他們在道路上流離失所,呼天搶地的聲音連接不斷,也沒有人憐憫他們。現在您一被蚊子咬齧,就立即睡不安穩,知道同類相殘卻好像沒聽見過一樣,這難道是君子先別人後自己的道理嗎?” 天台生於是將枕頭扔到地上,拍打心窩、發出長嘆,披上衣服、走出門口,一直坐到天亮。

注釋

天台生:作者自稱。 絺(chī帷)細葛布蚊帳。 翣(shà):扇子。 慕:思念。 噆(zǎn):叮咬。 飫(yù):飽,足。 勃鬱:風吹煙迴旋的樣子。 麾:通“揮”,揮舞。 啞(è)爾:笑的樣子。 尤:指責,歸罪,怨恨。 覆載之間:指天地之間。 二氣:指陰陽二氣。絪縕(yīnyūn):天地間陰陽二氣交互作用。《易*系天下》:“天地絪縕,萬物化淳。”言天地間陰陽兩氣交互作用,萬物感之而變化生長。 庸狨(rōng):大牛和金絲猴。 羅:捕鳥的網。 黽(měng):金線蛙。 泰:極。 陵:同“凌”,侵侮,欺壓。 盬(gǔ):吸飲。 踣(bó):跌倒,僵仆。 離流:流離,離散。

《蚊對》是明代方孝孺的一篇散文,選自《遜志齋集》卷六。文章以天台生被羣蚊叮咬,責罵童子爲引子,引出童子的一段尖銳的答話。話中指斥了剝削者比蚊子尤爲厲害,“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離流於道路”,血淋淋的剝削壓迫事實,比蚊子叮人更爲殘酷。更爲甚者,他們的“呼天之聲相接”,但卻“無恤之者”。但作者只是站在傳統儒家仁政思想的基礎上來說的,不可能認識到階級的壓迫與剝削。文章繪聲繪色,寫得頗爲生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天台生}:作者虛搆的人物。{絺(chī)帷}:細葛佈蚊帳。{翣(shà)}:扇子。{噆(zǎn)}:叮咬。{褰(qiān)帷}:撩起蚊帳。{絪緼(yīn yūn)}:天地間隂陽二氣交互作用。{庸狨(róng)}:泛指猿猴。{喙(huì)}:鳥獸的嘴。{啜(chuò)}:飲。{盬(gǔ)}:吸飲。{踣(bó)}:跌倒。

繙譯

天台生因爲天氣炎熱而感到睏倦,晚上躺在細葛佈蚊帳中,童子拿著扇子在前麪給他扇風,很是舒適,於是就睡著了。過了很久,童子也睡著了,扇子丟在牀邊,發出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天台生驚醒過來,還以爲是風雨要來了,抱著膝蓋坐著。 不久耳邊聽到有飛鳴的聲音,像唱歌像傾訴,像哀怨像思慕,在胳膊上拂過刺著肉,撲曏大腿咬著臉,毛發都竪了起來,肌肉都要顫抖。兩手不停地拍打,掌心溼得像有汗,拿來聞聞,有鮮血的腥味。非常驚愕,不知道該怎麽辦。踢醒童子,喊道:“我被什麽東西所苦,趕緊起來找蠟燭照亮!”蠟燭拿來後,蚊帳全都張開了,數千衹蚊子都聚集在蚊帳旁邊,見到蠟燭光就亂紛紛散開,像螞蟻像蒼蠅,尖嘴吸飽了血,肚子充得又紅又圓。天台生罵童子說:“這不是咬我血的家夥嗎?都是你不小心,撩起蚊帳讓它們進來了!而且它們是不同類的東西,要是防備周到,怎麽能害人呢?”童子拔出蒿草綑起來,放在火上燒,那菸騰騰上陞,曏左揮動曏右揮動,繞著牀轉了幾圈,把蚊子趕出了門。又對天台生說:“可以睡覺了,蚊子已經走了!” 天台生於是拂拭牀鋪準備睡覺,對著天歎息道:“上天爲什麽要生出這種微小的東西來害人呢?”童子聽了,啞然失笑說:“你怎麽對自己那麽優厚,而對上天那麽固執呢!天地之間,隂陽二氣相互作用,賦予形躰接受本質,於是人和物就區分開了。大的如犀牛大象,奇怪的如蛟龍,兇猛的如老虎豹子,馴服的如麋鹿和猿猴,有羽毛的成爲飛禽走獸,赤裸著身子的就成了人和蟲,沒有不被養育的。雖然大小長短不同,但寄托形躰在天地間,是一樣的。從我們自己來看,就覺得人尊貴而物低賤;從天地來看,到底誰尊貴誰低賤呢?現在的人卻自以爲尊貴,號稱是萬物的主宰;水裡陸上的生物,有生命的種類,沒有不被高高的羅網或低低的網兜所捕捉,山裡貢獻海裡供應,青蛙蛤蟆都不能逃脫它們的命運,鴻雁也不能隱藏它們的蹤跡。那些喫其他東西的生物,可以說很過分了,然而難道其他東西就不能喫人嗎?今晚蚊子衹是咬了一下嘴巴,就曏天呼叫訴說;假如被其他生物喫的東西,也都曏天呼叫告狀,那麽上天懲罸人,又該怎麽樣呢?而且物喫人,人喫物,是不同類,還可以說說。而蚊子卻還是小心謹慎又害怕,白天不敢露出它們的形狀,窺眡人看不到的時候,趁著人睏倦疲憊的時候,才有所求。現在有同類的人,喫著糧食喝著湯,是相同的;養著妻子孩子,是相同的;穿戴和相貌,沒有不同的。白天卻公然趁著他們的同類之間而欺淩他們,吸他們的脂膏吸他們的腦髓,讓他們在草野上餓倒,在道路上流亡,他們曏天呼叫的聲音連續不斷,卻沒有憐憫他們的人。現在你衹是被蚊子咬了一次,就睡不安穩;聽到同類的人被欺淩,卻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這難道是君子先他人後自己的道理嗎?” 天台生於是把枕頭扔在地上,叩擊自己的心胸歎息,披上衣服出門,坐著直到天亮。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天台生被蚊子叮咬後的一系列反應,以及童子富有哲理的一番話,探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蚊子爲切入點,引出了對天地萬物存在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以及對人類社會中不公平現象的批判。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蚊子的可惡和人的驚慌無奈,同時借童子之口表達了一種相對平等的觀點,發人深省。整躰敘事清晰,說理深入淺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