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子瞻歸去來辭

· 蘇轍
歸去來兮,歸自南荒,又安歸? 鴻乘時而往來,曾奚喜而奚悲。 曩所惡之莫逃,今雖歡其足追! 蹈天運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 蓋有口之必食,亦無形而莫衣。 苟所賴之無幾,則雖喪其亦微。 吾駕非良,吾行弗奔。 心遊無垠,足不及門。 視之若窮,挹焉則存。 俯仰衡茅,亦有一樽。 旣飯稻與食肉,撫簟瓢而愧顔。 感烏鵲之夜飛,樹三繞而未安。 有父兄之遺書,命卻掃而閉關。 知物化之如幻,蓋捨物而內觀。 氣有習而未忘,痛斯人之不還。 將築室乎西廛,堂已具而無桓。 歸去來兮,世無斯人誰與遊? 龜自閉於牀下,息眇綿乎無求。 閲歳月而不移,或有為予深憂。 解刀劍以買牛,拔蕭艾以為疇。 蓬累而行,捐車捨舟。 獨栖栖於圖史,或以佞而疑丘。 散眾説之糾紛,忽冰潰而川流。 曰吾與子二人,取已多其罷休。 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時,時不我知誰爲留? 歳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尙可期。 相冬廩之億秭,知春壟之耘耔。 眎白首之章韍,信稚子之書詩。 若姸醜之已然,豈復臨鏡而自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荒:南方荒遠的地方。蘇軾曾被貶至嶺南等地。
  • 曩(nǎng):從前,過去。
  • 天運: 自然界的運化,也指天命、命運。
  • 弭(mǐ)節:停車。弭,止。節,行車時的節度。
  • 衡茅:衡門茅屋,指簡陋的房屋。
  • 既飯稻與食肉:既已能吃飯吃肉,意爲生活已有改善。
  • 撫簟(diàn)瓢:撫摸着盛飯的竹器和舀水的瓢。簟,竹蓆。這裏用顏回簞食瓢飲的典故,顏回安貧樂道,蘇轍此處表達自感不如顏回安貧。
  • 卻掃:不再掃徑迎客,指閉門謝客。
  • 西廛(chán):城西的房舍。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
  • :這裏可能指房屋的柱子之類。
  • 眇綿:微弱,渺遠。
  • 蓬累:像飛蓬一樣流轉無定。
  • 蓬累而行:意謂如飛蓬般隨性漂泊而行。
  • :捨棄。
  • 棲棲(xī xī) :忙忙碌碌不安的樣子。這裏指沉浸、專注。
  • 佞(nìng):巧言諂媚。
  • 億秭(zǐ):形容莊稼穀物非常多。
  • 耘耔(yún zǐ): 耘,除草;耔,給在苗根培土。
  • 章韍(fú):即漳韍,不清楚確切含義,此處可能作爲某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或意象。

翻譯

回去吧,從南方荒遠之地歸來,又要回到哪裏去? 大雁隨着時節來來回回,又有什麼值得歡喜和悲傷? 從前厭惡之事難以逃避,如今的歡樂卻也值得追憶! 遵循天地自然的運轉,心中覺得造物者實在不是隨意而爲。 有嘴就必然要吃飯,沒有形體也就無需衣物。 如果所依賴的東西不多,那麼即使有所喪失也很微小。 我的車駕並不精良,我的行程也不匆忙。 心思暢遊於無窮天地,腳步卻不出家門。 看起來好像很困窘,實際上挖掘起來卻感覺富足。 置身於簡陋的房屋中,也能有一杯酒相伴。 既然已經能吃飯吃肉,再撫摸着簡陋的生活用具就不禁慚愧。 有感於烏鵲在夜間飛翔,繞樹三週卻難以安身。 有父兄留下的書籍,便吩咐關閉門戶不再迎客。 知道萬物變化如同虛幻,於是捨棄外物向內省察。 習氣仍在難以忘卻,痛心有些人一去不返。 打算在城西建造房屋,堂屋已經初具規模卻還缺些構件。 回去吧,世上沒有了這樣的人我還能與誰同遊? 烏龜自己藏在牀下,氣息微弱無所追求。 歲月流逝也不改變,或許有人會替我深深憂慮。 解下刀劍去買耕牛,拔掉野草開闢田地。 像飛蓬般漂泊而行,捨棄車馬船隻。 獨自沉浸在圖書史籍之中,有時因過於相像而懷疑孔丘聖言。 剖析衆多說法的紛擾糾葛,忽然如同冰雪融化、江河奔涌般明晰。 說我和兄長二人,收穫已經很多該罷休了。 罷了罷了,這樣的人不朽只因能知曉時運,時光不瞭解我又有誰來挽留? 歲月匆匆離去如今該去往何處?天地不會欺騙我,只要安心自守,形體和影子也能有所期冀。 看到冬天糧倉裏堆積如山的糧食,知道春天田壟間除草壅土的忙碌。 看着白髮蒼蒼,相信孩童所讀詩書。 就像美醜已然分明,難道還要再對着鏡子自我懷疑?

賞析

這篇《次韻和子瞻歸去來辭》是蘇轍和蘇軾之作,語言質樸卻蘊含深意,境界高古而情感真摯。詩中圍繞回歸與生活展開,體現了蘇轍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隨遇而安的心境。開篇「歸去來兮,歸自南荒,又安歸」 ,點明從流放地歸來後的迷茫,宛如《歸去來兮辭》重現,奠定了情感基調 。接着,詩人以自然現象爲參照,闡述對人生得失的看法,認爲應順應天命,不必爲外物拘泥。詩中對生活細節和心態的描繪細膩,「既飯稻與食肉,撫簟瓢而愧顏」 將自己生活改善後的複雜心情展露無遺,既有喜悅又有對往昔安貧樂道精神的反思。「感烏鵲之夜飛,樹三繞而未安」 通過烏鵲意象,傳達漂泊與尋覓安身之所的孤獨。在表達人生抉擇時,從營造居所到農事生活,再到沉迷圖史,展現其淡泊世俗、迴歸內心的追求。最後,「已矣乎」一段表達對時運、人生歸宿的憂慮與豁達。整首詩情感既有沉吟低迴的一面,又有超脫曠達的一面,結構上層層遞進,辭章韻律和諧悠揚,可視爲宋代詩人內心精神世界的一個縮影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