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說
注釋
註釋
- 蓍簪(shī zān)葛帔(gě pèi):用蓍草做的簪子,粗葛布做的披肩,形容穿着樸素。
- 化治絲枲(xǐ):從事絲麻紡織。絲,蠶絲;枲,麻。司:掌管。
- 服勤組紃(xún):努力從事編織工作。組紃,編織。力:盡力。
- 蕃(fán)天財:使天然資源繁衍增多。蕃,繁殖、增多。
- 浴而種:浴蠶選種。古代有在水中浴洗蠶種以使其健康發育的習俗 。
- 飭(chì)其器:整理好養蠶的器具。飭,整治。祗(zhī)事:敬事。
- 採柔桑以薦:採摘嫩桑葉來喂(蠶)。薦,進獻、喂。
- 處不慁(hùn):生活環境不混亂、安寧。慁,擾亂。
- 弭(mǐ)溫室:使溫室保持安靜。弭,平息、安定。
- 蠲(juān)其祀而未嘗黷(dú):舉行清潔的祭祀,從不輕慢。蠲,清潔;黷,輕慢。
- 趣(cù)其時而不敢慢:趕在合適的時間(讓蠶結繭等),不敢怠慢。趣,通「促」,督促、催促。
- 繰(sāo)盆澤器:繅絲用的盆等器具。
- 手胝(zhī):手上起繭子。
- 殫(dān)其力:用盡自己的力量。殫,竭盡。
- 文繡被牆屋:用華麗的刺繡裝飾房屋牆壁。
- 卒歲無褐:到了年終卻沒有粗布衣服。褐,粗布衣服。
- 緹(tí)帛嬰犬馬:用彩色絲綢給犬馬做裝飾。嬰,纏繞、裝飾。
- 恤緯:擔心緯線不夠。這裏指憂慮生計困苦。
- 稟(bǐng)元氣:承受天地間的元氣。
- 上符龍精:在天上和龍的精氣相符。傳說龍吐絲,故有此說。
- 下同馬類:在地上和馬同類。傳說蠶是馬變的 。
- 蠕動之儔(chóu):爬行的小動物之類。儔,同類。
- 生生之域:滋生繁衍的地方。
- 無見豢(huàn)之樂:沒有被人豢養的樂趣。見,被。
- 無就烹之苦:沒有被煮殺的痛苦。
- 成能:成就才能。這裏指發揮才能治理天下。
- 先蠶氏:傳說中發明養蠶的人,後世被尊爲先蠶氏。
- 蕃我以術:用技術讓我們繁衍增多。
- 毳(cuì):鳥獸的細毛。
- 韋:皮革。
- 弭(mǐ):消除。
- 元日:這裏指正月初一。
- 嬪御:宮中女官。
- 黼黻(fǔ fú):古代禮服上繡的花紋,這裏泛指禮服。
- 旂(qí)常:旗幟。
- 制幣:祭祀用的繒帛。
- 束帛:成捆的絲綢,古代用作饋贈或聘問的禮物。
- 本搖末蕩:指農業這個根本動搖了,工商業等末業卻過度發展。
- 樹奢靡:樹立奢侈的風氣。
- 廣君欲:滿足君主的慾望。
- 開利塗:開闢追求利益的途徑。塗,通「途」。
- 雲錦霧縠(hú):像雲霞一樣華麗、像霧氣一樣輕薄的絲織品。縠,有皺紋的紗。
- 霜紈(wán)冰綃(xiāo):潔白如霜的細絹,薄如冰的輕紗。
- 親桑之禮:古代天子、后妃舉行的親自採桑養蠶的儀式。
- 災身之服:不合禮儀規範的服飾。
- 倡人孽妾:歌女和寵妾。
- 被後飾:穿戴皇后的服飾。
- 內閒(jiàn):宮中的馬廄。這裏指後宮。
- 桀民大賈(gǔ):強橫的百姓和大商人。
- 僭(jiàn)君服:冒用君主的服飾。
- 御績:從事紡織。
- 垂繒(zēng):掛着絲綢。繒,絲織品的總稱。
- 漂絮:漂洗絲綿。
- 挾纊(kuàng):穿着絲綿衣服。
- 規規然:淺薄拘泥的樣子。
- 重商人衣絲之條:加重對商人穿絲綢衣服的限制條令。
- 罷齊官貢服之織:停止齊地官府進貢服飾的織造。
- 衣弋綈(yì tí):穿黑色的粗綢衣服。
- 襲大練:穿白色的粗帛衣服。這裏指崇尚節儉。
- 捧凷(kuài)堙(yīn)尾閭:用土塊填塞大海的深溝。凷,同「塊」;堙,堵塞;尾閭,傳說中海水歸宿的地方。
- 覆杯救昆岡:用一杯水去救崑山的大火。
- 姜嫄(yuán)、太姒(sì):傳說中上古的賢女,都曾親自從事養蠶等勞作。
- 詰(jié):追問、責問。
翻譯
村裏有位織布的婦女,頭戴蓍草簪子,身披粗葛布披肩,面色憔悴,她感慨地埋怨蠶說:「我是個女工,只負責從事絲麻紡織,盡心盡力地從事編織工作。世世代代從事養蠶之事,以此讓天然資源增多。在你還沒孵化的時候,我就浴蠶選種等待你的誕生;等你孵化出來後,我便整理好器具恭敬地侍奉你;你飲食有節制,我就採摘嫩桑葉來餵你;你生活環境要安寧,我就保持溫室安靜來養護你;你若有神性,我就舉行清潔的祭祀,從不敢輕慢;你想要結繭,我就趕忙在合適的時間安排,不敢有絲毫怠慢;你想要展現潔白的蠶絲,我就準備好繅絲的盆和各種器具來供奉你;你想要實現布帛的美好用途,我就操縱織機織出精美的織物。春夏之際辛勤忙碌,頭髮蓬亂都來不及上油打理;秋冬之時日夜織布,手上長滿繭子也無人替代。我對於你,可以說用盡了全力呀!」 「如今天下到處用華麗的刺繡裝飾房屋牆壁,可我一年到頭連件粗布衣服都沒有;用彩色絲綢給犬馬做裝飾,可我一生都在憂慮生計困苦。難道是我沒有掌握好技術,還是你忘了我對你付出的辛勞,沒有盡力幫助我呢?」 蠶回答她說:「唉!我雖然是個微小的生命,卻也承天地間的元氣而生;在天上和龍的精氣相符,在地上和馬同類。在上古時期,人們穿獸皮吃獸肉;不知道有冠冕衣裳這些東西,也不知道有抵禦雪霜風雨的用具。在那個時候,我能和其他爬行的小動物一樣,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存繁衍;渾然不覺被人豢養的樂趣,也沒有遭受被煮殺的痛苦。自從大道隱沒之後,聖人發揮才能治理天下,先蠶氏利用我的生存特性,用技術讓我們繁衍增多,人們用蠶絲代替鳥獸的細毛,用帛代替皮革;從此小孩子不會受凍,老年人也能保暖:從這以後,百姓的憂患消除了,可我們蠶的生存卻遭受破壞了!」 「然而從五帝以來,即使是天子的皇后,對我也不敢不尊重: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親自率領宮中女官,在北郊祭祀我,在河邊修建宮殿,獻上蠶繭製成衣服;沒有我,天子宗廟祭祀所用的禮服無法完備,各種禮儀、禮樂場合所需的車馬服飾、旗幟無法設置,祭祀沒有供品的綢帛,聘請賢士沒有成捆的絲綢禮物,細緻到所有方面,我生產的絲織物品覆蓋了天下萬物。女子無論貴賤,都對養蠶之事盡心竭力。所以天下如此廣大,百姓如此衆多,沒有人遊手好閒,而且還有多餘的布帛。」 「秦漢以後,農業根基動搖,工商業等末業過度發展:樹立起奢侈的風氣來滿足君主的慾望,開闢追求利益的途徑來耗盡百姓的力量;新奇巧妙的絲織品年年翻新,各種華麗的絲織品名稱不斷出現;天子后妃親桑的禮儀在朝堂上衰敗無人重視,不合禮儀規範的服飾卻在民間流行。歌女和寵妾穿着皇后一樣的服飾在後宮中數以千計,強橫的百姓和大商人冒用君主服飾在天下四處遊走的也不止數百人;一家從事紡織,無數人家卻都有大量絲綢閒置,少數人漂洗絲綿,衆多人卻能穿着絲綿衣服:即使讓野外到處都是蠶,車上裝滿繭子,早收晚繅,也還是供應不上;更何況用少量的勞動力來供奉衆多人的需求,打破質樸實在的風氣而追求奢華呢!現在還淺薄拘泥地加重對商人穿絲綢衣服的限制條令,停止齊地官府進貢服飾的織造;穿着黑色粗綢衣服裝作節儉,聲稱穿粗帛衣服以去除奢華:這就如同用土塊堵塞大海的深溝,用一杯水去救崑山的大火,在風氣已經變動的情況下,誰能夠阻止得了呢?從這些方面來看,我所產生的影響並非是想要以增加財富和奢侈物品爲目的,實在是形勢發展成這樣了。養蠶織絲和社會風氣這兩方面在發展中都出現了問題,你爲什麼單單遷怒於我呢?況且古代的姜嫄、太姒都曾親自辛勤從事養蠶等勞作,如今你卻想因爲自己一個人的辛勞來埋怨我,這就太過分了。」 於是,這位織布的婦女無法反駁,只能終身受寒受窮。
賞析
《蠶說》以獨特的對話形式,深刻而巧妙地反映社會現實與民生疾苦。
- 借物喻世:通過織婦與蠶的對話展開敘事。織婦傾盡心力養蠶繅絲,卻生活困苦;蠶則追溯自身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作用,以及社會風氣變遷導致的種種問題。這種構思,將養蠶這一日常活動與宏大社會命題緊密相連,借蠶、織婦之事,揭示出社會的積弊與民生的艱難。
- 批判現實:文中嚴厲批判秦漢以來社會本末倒置、奢靡之風盛行的現象。統治者爲滿足私慾樹立奢侈風氣,工商業過度發展耗盡民力,服飾僭越之風氾濫,導致物資匱乏,百姓困苦。作者進而揭示政策的表面性與無效性,如對商人穿衣限制與縮減進貢服飾織造等舉措,難以挽回頹勢,批判深刻且尖銳 。
- 人物形象鮮明:織婦形象刻畫生動,她勤勞善良、默默奉獻卻生活悽慘,在抱怨中凸顯無奈與不平。蠶則以歷史見證者身份迴應,使對話充滿張力,兩種不同視角相互交織,深化主題,引發讀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總之,《蠶說》以凝練樸實的語言承載深刻意蘊,以小見大,透過養蠶場景揭示社會癥結。